在“双碳”战略的强力驱动下,陕西省正依托其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和对新型电力系统的迫切需求,全力推进光储充一体化解决方案,旨在打造能源转型的新典范。作为全国首个将新能源发展纳入省级“十四五”规划的内陆省份,陕西通过一系列政策创新、应用场景的拓展以及商业模式的革新,为新型能源系统的建设贡献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陕西省精心构建了“1+4+N”的政策支撑框架,其中,《陕西省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5年)》作为核心指导文件,引领着全省能源转型的方向。同时,还配套出台了包括《充电基础设施“十四五”发展规划》在内的四项专项政策,并在延安、榆林等地推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补贴政策。特别是针对光储充一体化项目,陕西实施了“三免三减半”的税收优惠,并对配建的储能设施按装机容量给予150元/kWh的补贴,这些措施共同构成了全国领先的政策环境。
在技术融合方面,陕西通过光伏基座、储能中枢和充电终端的协同创新,实现了能源系统的三位一体发展。陕北的百万千瓦级光伏基地和关中的分布式光伏示范区,共同推动了全省光伏装机容量的快速增长,现已突破1800万千瓦。与此同时,榆林隆基绿能研发的N型TOPCon组件量产效率高达24.5%,为光储充一体化方案提供了强有力的发电保障。在储能领域,陕煤集团研发的液流电池储能系统实现了90%的循环效率,与国网陕西电力的“云储能”调度平台相结合,构建了多时间尺度的调节能力。特来电在西安建成了西北首个“超充之都”,通过部署480kW液冷超充桩和陕汽集团的重卡换电技术,形成了覆盖广泛的充电网络。
在应用场景方面,陕西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推出了因地制宜的解决方案。例如,在西咸新区的某汽车制造基地,采用了“光伏车棚+梯次电池储能+V2G充电桩”的模式,每年可节省电费320万元,减少碳排放量达1.2万吨。在西安北站,通过建设光伏幕墙+储能+充电综合体,实现了站内用电的100%绿色覆盖,并荣获了交通运输部绿色枢纽示范工程的称号。在商洛市,还试点了“光伏+储能+充电+农业”的四联模式,在猕猴桃种植区构建了智慧微电网,有效提升了农户的年收入。
为了解决能源管理方面的痛点,安科瑞能源管理系统应运而生。该系统深度融合了“源网荷储”四大环节,通过“数据采集-智能分析-动态调控”的闭环管理,为陕西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提供了数字底座。该系统不仅实现了清洁能源的“发-储-用”无缝衔接,还通过网荷互动让负荷“随源而动”,进一步挖掘了储能的价值。
在商业模式创新方面,陕西推出了“储能容量租赁+需求响应补贴+绿证交易”的三重收益机制。榆林某光储充项目通过参与电力现货市场,获得了0.6元/kWh的调峰补偿。而西安浐灞生态区的项目更是将碳资产打包发行ABS债券,开创了西北地区新能源项目证券化的先河。据省发改委数据显示,典型项目的内部收益率可达8.7%,投资回收期缩短至7年,为新能源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