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国家博物馆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展览——“九天揽月:中国探月工程二十年”。这场展览由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携手中国国家博物馆共同策划,将持续两个月,向公众全面展示中国探月工程的辉煌历程。
展览现场,月球正面与背面的样品首次在全球范围内同时展出,吸引了无数目光。这些珍贵的月壤岩屑和粉末,不仅展示了月球的神秘面貌,更凝聚着中国航天人的智慧与汗水。与此同时,百余幅历史图片也集体亮相,带领观众穿越时光,回顾中国探月工程的每一个重要时刻。
嫦娥五号月壤样品
展览以“科技+科普、成就+文化”为核心,通过丰富的展品和详实的解说,系统介绍了中国探月工程自2004年立项以来的发展历程。从工程的历史背景、研制历程,到主要成就和未来任务,每一个细节都彰显了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卓越成就。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伟仁在参观展览后,感慨万千。他表示,月球背面和正面的样品在同一个展厅内相近位置展示,这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只有中国能够做到这一点。吴伟仁院士的这番话,不仅是对中国探月工程的高度评价,更是对中国航天人辛勤付出的肯定。
嫦娥六号月壤样品
在展览现场,吴伟仁院士还分享了中国探月工程二十年来的国际合作成果。他透露,中国积极推动数据成果共享和科学技术共研,广泛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国际合作,为航天国际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些国际合作不仅提升了中国探月工程的国际影响力,更为人类探索宇宙的奥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
展望未来,中国探月工程还将继续前行。吴伟仁院士透露,嫦娥七号和嫦娥八号即将发射。其中,嫦娥七号计划在2026年前后发射,准备在月球南极着陆,对月球南极环境和水冰资源进行勘察探测。而嫦娥八号则预计在2028年前后发射,将开展月面科学试验和资源开发利用技术验证。这些新的探测任务将为中国建设月球科研站提供重要支撑,为人类探索月球和太空开辟新的道路。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伟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