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春意渐浓,资本市场也迎来了新的活力。近日,华润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润新能源”)正式向深圳证券交易所递交了主板上市申请,由中金公司和中信证券联合保荐。这一举动标志着华润新能源在筹备一年多之后,终于迈出了IPO的关键一步。
回顾历史,早在2023年6月,华润电力(00836. HK)就曾发布公告,计划分拆华润新能源上市,并预计于当年下半年提交A股上市申请。然而,直到2025年3月中旬,华润新能源才姗姗来迟地完成了这一步骤。此次IPO,华润新能源拟募资高达245亿元,资金将用于新能源基地、多能互补一体化、绿色生态发展综合利用以及融合发展型新能源项目。若募资成功,华润新能源将成为深交所史上最大规模的IPO项目。
华润新能源作为华润电力旗下唯一投资、开发、运营和管理风力、太阳能发电站的平台,其规模装机量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截至2024年9月30日,华润新能源的发电项目已覆盖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控股发电项目并网装机容量达到2820.69万千瓦,占全国市场份额的2.25%。其中,风力发电项目占比较大,达到2156.64万千瓦,占全国市场份额的4.50%;太阳能发电项目为664.05万千瓦,占全国市场份额的0.86%。
从财务数据来看,华润新能源近年来保持了稳定的增长态势。2021年至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171.34亿元、181.98亿元、205.12亿元和171.50亿元;净利润分别为65.76亿元、64.58亿元、84.59亿元和63.49亿元。风力发电业务始终是公司的收入支柱,占比超过九成。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华润新能源的毛利率却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尤其是太阳能发电业务的毛利率下降更为明显。
毛利率的下降主要受到新能源补贴退坡和市场化交易电价下降的影响。自2021年起,国家对新备案的集中式光伏电站、工商业分布式光伏项目和新核准的陆上风电项目不再进行补贴,实行平价上网。这一政策调整导致华润新能源的可再生能源补贴收入逐年减少,同时市场化交易电价的下降也进一步压缩了公司的利润空间。截至2024年9月30日,华润新能源应收可再生能源补贴账面价值高达204.75亿元,其中大部分仍处于拖欠状态。
除了补贴退坡带来的风险外,华润新能源还面临着新能源发电市场化交易规模扩大带来的不确定性。随着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逐步建成,新能源将全面参与市场交易。未来上网电价的波动甚至进一步下降风险可能对华润新能源的业绩产生不确定性影响。高速增长的装机量也对电网的消纳能力提出了考验。华润新能源已并网的风力及太阳能发电项目必须服从电网公司的统一调度,当电网用电需求小于发电供应时,公司必须根据调度要求减少发电量。这导致公司面临“弃风”和“弃光”的风险,即发电设备因电网消纳能力不足而无法充分利用风能、太阳能资源。
在华润新能源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合规问题。报告期内,公司共受到239项行政处罚,涉及安全生产、建设施工、环保、土地使用、消防等多个方面。其中,与土地使用和施工许可相关的处罚占比较大。这些问题反映出公司在抢点位、上规模的过程中,有时忽视了合法合规的重要性。这也提醒其他新能源企业在追求快速发展的同时,必须注重合规经营,避免触碰法律红线。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和风险,但华润新能源作为能源型央国企转型的典范,其发展前景仍然值得期待。随着国家对新能源产业的持续支持和市场环境的不断优化,华润新能源有望在未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新能源领域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