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智驾事故频发,小米SU7悲剧敲响安全警钟,智驾宣传何时回归现实?

   时间:2025-04-02 21:22:37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期,两起涉及智能驾驶辅助功能的交通事故引起了广泛关注。一起发生在2021年,蔚来ES8汽车在沈海高速涵江段启用自动驾驶功能后不幸发生事故,导致驾驶者丧生。这起事件在当时对新势力车企鼓吹自动驾驶的热潮泼了一盆冷水。

而另一起更为近期的事故则涉及小米汽车。三名女大学生驾驶小米SU7从湖北前往安徽参加考试,在德上高速枞阳至祁门路段遭遇事故,三人全部不幸身亡。事故发生后,网络上涌现出大量关于小米智驾系统的质疑,包括车门为何无法打开、车辆为何爆燃、智驾系统退出后为何仅留给人2秒钟的操作时间以及自动紧急制动系统(AEB)为何未起作用等。

面对公众的强烈质疑,小米官方及雷军个人的表态均未能给出正面回应,这进一步加剧了公众的疑虑和不满。遇难者家属的悲痛和网友的愤怒情绪在网络上蔓延,而小米的沉默则被视为对责任的回避。

然而,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在事故原因尚未查清之前,保持谨慎和沉默或许是一种策略。但无论如何,这起事故对小米汽车品牌及雷军个人的亲民形象都造成了极大的打击。

与此同时,网络上还出现了各种怀揣不同动机的账号,他们或网暴遇难者家属,或抨击品牌,甚至造谣友商,使得这一事件变得更加复杂和混乱。

不可否认的是,智能驾驶是未来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但无论是当年的蔚来事件还是近期的小米事件,都暴露出智能驾驶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和风险。这些事件提醒我们,尽管智能驾驶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然存在许多需要克服的挑战和潜在的风险。

事实上,特斯拉中国此前已将FSD从“完全自动驾驶”更名为“辅助自动驾驶”,以更准确地反映其技术的实际能力。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和中国工信部也对智能驾驶技术的命名和宣传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以防止车主过分依赖这些系统。

然而,在国内市场上,车企在智能驾驶的营销和传播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够严谨的问题。许多车企在说明书上注明智能驾驶能力的有限性,但在发布会和线下体验中心中却过分夸大其技术效果,甚至误导消费者。

例如,一些车企在发布会上使用“零接管”、“解放双手”等词汇来宣传智能驾驶技术,而线下销售顾问则关闭“触摸方向盘”的提醒,让消费者放心体验。社交媒体上传播的短视频也往往展示车主在高速公路上双手离开方向盘玩手游或睡觉的场景,配文称“这才是真正的自动驾驶”。

这些夸张的营销手段导致消费者对智能驾驶技术的认知出现断层和失焦。许多普通用户对智能驾驶能力的边界缺乏明确的认知,只关注潮流酷炫的科技“人设”,而忽视了潜在的风险和危机。

据《中国智能驾驶商业化发展白皮书(2025)》显示,尽管只有16%的用户表示可以不要智能驾驶功能,但66%的用户已不满足于L2级别辅助驾驶。然而,因驾驶员误判系统能力导致的事故率却在上升。这表明,尽管智能驾驶技术取得了进步,但消费者的认知和技术水平仍然未能与之匹配。

因此,在智能驾驶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车企应该更加谨慎地宣传和推广这项技术。他们需要在技术跃进和生命敬畏之间找到平衡点,确保消费者的安全和利益得到保障。毕竟,在马路上奔跑的是血肉之躯,而不是代码和算法。一场严重的交通事故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场悲剧,没有赢家。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