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智驾安全再敲警钟,小米Su7事故后车企宣传该刹车了?

   时间:2025-04-02 22:09:48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期,在安徽省的高速公路上发生了一起严重交通事故,一辆小米Su7标准版汽车在启用NOA领航辅助功能时撞上了护栏,随后车辆起火爆炸,这一事件再次引发了公众对智能驾驶技术安全性的广泛讨论。为何有人会将L2级别的辅助驾驶误认为是自动驾驶,甚至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部分车企在市场推广中过度强调“自动”特性,而将“辅助”二字深埋于产品说明之中,这种行为是否已越过了道德和法律的红线?

当前市场上的智能驾驶系统,绝大多数仍停留在L2级别,其本质更接近于一种高级定速巡航系统,要求驾驶员必须时刻保持对车辆的操控。然而,车企的营销手段却常常模糊了这一界限,诸如“解放双手”、“通勤神器”等宣传语层出不穷,让人误以为车辆已具备高度的自动驾驶能力。特斯拉的“全自动驾驶”(FSD)、小鹏的“城市NGP”、问界的“无限接近L3”等概念,无一不在玩弄文字游戏,误导消费者。

更为令人担忧的是,当智能驾驶系统突然要求人工接管时,那些已经习惯了“自动模式”的驾驶员,其反应速度可能会大打折扣。此次事故中的小米Su7标准版,其NOA功能实际上仅属于L2+级别,与真正的L3级别条件自动驾驶相去甚远。在L3级别下,若车辆发生事故,车企需承担相应责任;而在L2级别下,责任则完全落在了驾驶员身上。监管的缺失,无疑加剧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满大街的“自动驾驶体验营”广告,无疑暴露出相关部门对车企夸张宣传的纵容态度。

面对智能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公众对于安全性的担忧日益加剧。车企在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也应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确保宣传内容的真实性,避免误导消费者。监管部门也应加强对车企的监管力度,防止类似悲剧的再次发生。对于消费者而言,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了解智能驾驶技术的真实水平,是确保行车安全的关键。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