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四届南京新赛道大会上,商业航天领域的创新话题再次成为焦点。航天驭星,这家源自北京海淀的创新企业,揭示了其在中国商业航天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独到见解与显著成就。会上,航天驭星首次全面阐述了其如何通过一系列战略举措,破解遥感数据应用场景创新的行业难题。
商业航天正逐步迈入“数据为王”的新纪元。据长城战略咨询发布的《中国新赛道体系发展报告 2025》显示,商业航天产业链已涵盖卫星制造、发射服务、数据应用等多个环节,形成了完整的生态体系。在北京、上海、武汉等地,特色产业集群正蓬勃兴起。
航天驭星作为这一领域的佼佼者,其CEO董玮在大会上分享了公司的核心战略与实践成果。董玮强调,商业航天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建设,正如移动通信依赖于基站建设一样。航天驭星致力于成为航天产业基础设施的建设者与运营商,通过构建全球化的卫星地面站网、发射场、定标场等,推动卫星数据的应用。
在董玮看来,商业卫星产业的本质是数据服务。无论是遥感卫星、通讯卫星、导航卫星还是科学实验卫星,其核心都在于数据的采集与传输。因此,航天驭星所从事的卫星测运控业务,实际上扮演着卫星数据通道的角色。通过全球化的地面站网,航天驭星提供天地交互的链路,确保卫星数据的高效接收与处理。
然而,当前中国卫星地面站网能力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导致大量有效载荷数据无法被接收。这不仅制约了卫星遥感产业的发展,还使得应用场景创新面临重重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航天驭星采取了多项创新举措。公司不仅建成了覆盖全球的60多套天线设备的地面站网,还积极构建商业遥感卫星定标场,提升卫星数据的质量与准确性。
航天驭星还在宁夏中卫建设了3万平米的航天云IDC设施,为卫星数据的存储与处理提供有力支持。这一举措不仅有助于解决数据孤岛问题,还促进了卫星数据的高效融合与统筹。通过航天云平台的建设,航天驭星助力卫星运营商和应用企业更快更便捷地获取和处理卫星数据。
作为国内商业卫星测控行业的头部企业,航天驭星已服务了国内超过90%的商业卫星,累计服务星箭数量达到463颗,目前在轨服务卫星超过360颗。公司的地面站自研率超过90%,具备大口径天线研制能力,并已向国内外客户销售了超过60套卫星地面站设备。
在数据应用方面,航天驭星正积极推动商业航天从技术突破期迈向产业化爆发期。其构建的“测控+数据+应用”闭环体系,为卫星数据的产业化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这一体系,航天驭星不仅助力国家级、省部级商业遥感数据平台的建设,还计划协助数十家卫星数据运营商、上千家卫星数据应用商建设数据平台,形成我国最大的商业卫星数据服务平台群。
随着商业航天的快速发展,航天驭星将继续深耕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推动卫星数据的高效应用与创新发展。公司的努力不仅为中国商业航天产业的蓬勃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全球商业航天领域的创新与合作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