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起涉及小米SU7电动汽车在高速路上的碰撞起火事故,再次引发了公众对电动汽车安全性的广泛关注。事故中,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但在驾驶员接管后仍然发生了碰撞,导致三人不幸遇难。
小米汽车在随后的声明中指出,车辆起火并非自燃,而是由于猛烈撞击隔离带水泥桩后,整车系统严重受损所导致。尽管具体起火原因尚待官方调查结论,但电动汽车的安全性问题再度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事实上,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扩张,每卖出两辆车就有一辆是新能源汽车。然而,电动汽车是否更容易起火,起火后是否无法挽救,这些问题成为了消费者关注的焦点。为了应对这一挑战,相关部门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今年2月28日,《纯电动汽车火灾缺陷分析方法》正式发布实施,旨在解决电动汽车火灾事故调查与缺陷分析的规范化问题。然而,现有国标关于电池热失控的要求仍以静态试验为主,未能覆盖高速碰撞等极端场景。因此,新版的《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正在紧锣密鼓地制定中,预计将在2025年上半年正式发布,并于2026年7月起实施。
新版《安全要求》将强制要求动力电池在热扩散后不起火、不爆炸,并提供报警信号。这一标准的提升,无疑将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的安全性。然而,面对高速撞击等极端情况,现有的安全标准是否足够,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位消防安全专家指出,实验室里的五分钟安全标准,并不能完全适用于真实的高速撞击场景。在实际事故中,热蔓延的速度和程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不能简单地以五分钟作为逃生的铁律。一些车企为了降低成本,可能会采用更低价、轻薄的材料,导致安全性能下降。
尽管如此,电动汽车的安全性仍然在逐渐提高。据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逢春透露,2019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起火概率是万分之0.49,到2020年已经下降到万分之0.26。这得益于动力电池厂的技术升级和整车厂对安全性的重视。目前,已有78%的企业具备动力电池不起火、不爆炸的技术储备。
然而,电动汽车起火后的救援仍然是一个难题。由于锂电池起火后温度更高、灭火更难,因此需要优先使用干粉灭火器进行初期灭火,并用水枪对底盘电池组持续降温。同时,电动汽车起火后还有可能出现复燃和释放有毒气体的风险,因此需要专业设备进行处置。
在国内一些高风险场所,如机场等地,已经开始使用专用设备进行电动汽车火灾的预防和处置。这些设备能够清晰地标注电池类型以及灭火所需的专用设备,为救援人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
总的来说,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不断扩大和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动汽车的安全性正在逐步提升。然而,面对高速撞击等极端情况,现有的安全标准仍然需要不断完善和提升。同时,公众也需要加强安全意识,了解电动汽车火灾的预防和处置方法,共同推动电动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