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车产业这片充满活力的疆域中,本以为各种技术路线的纷争已如过眼云烟,不料,一场围绕插电式混动(插混)与增程式电动技术的“内讧”悄然兴起,成为业界新的焦点。
近日,一场技术论坛上,某位专家的发言引发了轩然大波。他声称:“增程式既非传统混动,亦非简单的插电式,而是纯电驱动的一种特殊形态。”此言一出,立即遭到了插混技术拥趸的反驳:“插电混合动力车才是电动汽车的真正代表,增程式不过是其变种。”更有声音指出:“长续航纯电动车在节能减排上贡献有限,插混车则表现出色,而增程式电动车虽有一定优势,但远不及插混全面。”
这场争论的核心,在于对第五代DM技术的归属争议。该技术被某些专家刻意与增程式混淆,尽管明眼人都清楚,无论是第五代还是第四代DM,其本质都是串并联式混动系统,只是性能参数有所升级。此举不禁让人揣测,背后是否隐藏着难以言说的动机。
随着市场的蓬勃发展,技术路线的多样性成为新能源汽车的一大亮点。然而,这种多样性也带来了竞争的白热化。特别是在增程式技术阵营,面对插混技术的全面攻势,部分厂商显得焦虑不安。插混车型不仅在销量上持续领跑,更在技术深度和广度上展现出强大优势。
据统计,2024年广义插电混动市场(插混+增程)总销量约515万辆,其中插混车型占比高达77%,增速虽略低于增程,但体量上的优势显而易见。今年前两个月,插混车型前20名的合计销量也远超增程车型,差距虽有缩小趋势,但插混的主导地位依然稳固。
插混市场的繁荣,得益于众多实力车企的积极参与。比亚迪作为领头羊,其“插混=增程+混动”的理念成为业界共识。吉利、长城、广汽等集团也在插混领域深耕细作,推出了各具特色的技术解决方案。吉利的EM-i、长城的Hi4-Z、广汽的GMC插混系统,都在能效、动力、轻量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
相比之下,增程式技术阵营则显得相对单一,核心玩家主要集中在新势力车企。虽然他们也在不断进行技术迭代,但提升的维度相对有限,主要集中在电池容量、纯电续航和匮电能效等方面。在复杂工况下的应对能力,尤其是匮电工况下的高速再加速能力,仍是增程式技术的短板。
以腾势N9和问界M9为例,这两款车分别代表了插电式和增程式技术的最新成果。在电池容量更小、车重更大的情况下,腾势N9仍能实现更快的加速、更高的极速以及更低的匮电油耗。这得益于其动力系统具备更丰富的工作模式,能够灵活应对各种出行场景。
事实上,无论是插混还是增程,都没有绝对意义上的“最优”技术路线。每种路线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局限性。混联式插混工况适应性强,串联式(增程)结构简单、易于实现100%电驱,并联式混动则在动力效率上具有显著优势。关键在于能否将各自路线的特性发挥到极致,充分满足对应用户的需求。
增程式车型之所以能在近两年迅速崛起,主要得益于其技术门槛相对较低、车型适配性好、驾乘体验接近纯电动车等优势。然而,面对插混技术的全面挑战,增程式车型仍需不断提升自身实力,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在这场技术路线的争夺战中,我们应该看到,没有哪一种技术能够独步天下。只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市场环境,才能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不断向前发展。因此,停止无谓的争论和站队,以开放的心态拥抱每一种技术路线,才是推动产业健康发展的正确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