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具身智能赛道火热背后:投资人心中隐忧浮现,朱啸虎言论引发热议

   时间:2025-04-03 09:56:49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期,具身智能领域呈现出一幅复杂多变的图景。一方面,诸如它石智航和千寻智能等公司在该领域宣布了数亿元的大规模融资,展示了资本的青睐;另一方面,金沙江创投的合伙人朱啸虎却对这一领域表达了“清仓式”的看空态度,引发了业内的广泛争议。

朱啸虎的言论如同一枚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经纬创投的张颖、众擎机器人的赵同阳等业内人士纷纷回应,但大多围绕朱啸虎的投资理念不够长期主义,或是认为赛道存在泡沫属正常现象,并未能有效反驳“商业化路径不清晰”的批评。

事实上,早在朱啸虎之前,业界已有类似看空的声音。真格基金的合伙人戴雨森曾在一次活动中明确表示,通用人形机器人还为时过早,因此他们并未涉足该领域。同样,李开复也曾对具身智能的产业化前景表示悲观,认为过程将十分漫长,创新工场因此没有投资任何相关公司。

目前,多数专家学者和投资人普遍认为,具身机器人的成熟和大规模应用还需5至10年的时间。这一观点在业内已成为共识,导致机构在投资时格外谨慎,不敢轻易下重注。一位头部双币基金的投资经理透露,具身项目的不确定性大,因此这类资产在VC的资产盘子里被视为风险资产,配置比例通常不高。

随着具身智能赛道的热度不断攀升,估值泡沫也在逐渐累积。部分投资机构已经开始考虑套现离场,尤其是在项目估值上涨一个量级之后。一位FA机构的投资人表示,多个早期投资机器人的基金计划在今年退出,因为它们在2022、2023年出手的项目现在普遍获得了5至10倍的回报。

特斯拉在2022年发布的人形机器人“擎天柱”如同一阵飓风,吹起了中国具身智能的创业热潮。机构预测,到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将达到万亿级规模。然而,这一终极梦想的实现却充满了不确定性,长周期和高风险成为该领域的显著特征。

尽管不少投资人反感朱啸虎在套现后还发表负面言论,但他们心中也不得不承认,具身智能领域确实存在风险和泡沫。如何在这样一个既有巨大潜在回报又充满高风险的赛道中下注,成为摆在所有投资人面前的一道难题。

今年以来,具身智能赛道的热度飙升,部分得益于两个关键性事件。一是美国公司Physical Intelligence发布的新模型在叠衣服任务上实现了基本实用化,展示了前所未有的泛化能力;二是宇树科技在春晚的亮相,被视为国家高度重视硬科技创新和人形机器人产业的信号。然而,这两个事件虽然改变了市场情绪,却并未改变具身智能商业化路径不清晰的根本问题。

目前,行业对于具身智能的商业化场景尚未形成共识。以汽车工厂为例,虽然多家人形机器人公司尝试将机器人送入工厂打工,但这一场景被很多业内人士认为是噱头大于实质。千寻智能的创始人韩峰涛表示,汽车主机厂并非理想的落地场景,因为具身智能产业和人形机器人硬件都处于早期阶段,两者结合去完成复杂任务非常困难。

随着具身智能企业估值的不断攀升,收入却无法与之匹配,估值泡沫已经显现。一位双币基金的投资人指出,现在具身智能赛道的估值水平明显过高,背后就是泡沫。然而,泡沫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它能推动科学发展和产业进步。但如果技术发展和商业化进展跟不上,泡沫迟早会破裂。

站在具身智能赛道的十字路口,投资人们面临着前进或后退的选择。具身智能大模型能否持续技术突破、获得泛化性并达到GPT-3.5时刻,成为决定泡沫命运的关键。这是一个全球前沿科学家都无法百分百确定的问题,但投资人们必须给出自己的答案。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