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小米SU7高速爆燃悲剧,智驾安全警钟为谁而鸣?

   时间:2025-04-03 14:12:00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日,安徽铜陵德上高速公路上发生一起严重车祸,一辆小米SU7标准版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突然撞向隔离护栏并发生剧烈燃烧,导致车内三名年轻女大学生不幸丧生。事故现场极为惨烈,遇难者的遗体几乎无法辨认,与车辆一同被高温焚烧成渣。

事故发生后,网络上迅速流传出事故现场的视频以及遇难者家属的悲痛控诉。面对舆论的强烈关注,小米汽车迅速响应,成立了专项工作组,并公开了部分车辆行驶数据。然而,此举并未能有效平息外界的质疑和愤怒。

根据小米汽车公布的数据,事故发生的经过大致如下:晚上22时27分17秒,车辆驶入高速公路并激活了NOA自动驾驶系统,车速达到116公里/小时。22时28分17秒,系统发出轻度分心报警,提示驾驶员注意握紧方向盘。随后,在22时36分48秒,NOA系统再次发出脱手预警。22时44分24秒,系统检测到前方有施工改道情况,发出“请注意前方有障碍”的提示并开始减速。然而,就在下一秒,驾驶员接管了车辆,向左急打方向盘22.06度并踩下刹车,但制动踏板开度仅为31%。紧接着,方向盘又向右微转1.06度,制动踏板开度提升至38%。不幸的是,就在22时44分27秒,车辆以97公里/小时的速度撞上了水泥护栏,随后发生爆燃。

从系统预警到碰撞发生,仅有两秒钟的时间,驾驶员的反应时间被极度压缩。小米SU7标准版采用的纯视觉智驾方案(无激光雷达)在夜间高速场景下的感知能力受限,加上感知延迟,成为事故发生的诱因之一。

对于此次事故,小米汽车和遇难驾驶员都存在一定的责任。小米SU7标准版虽然配备了先进的自动驾驶系统,但其在夜间高速场景下的感知能力存在短板,对静态障碍物的识别距离较短且误判率较高。而驾驶员方面,作为一名缺乏高速应急经验的女大学生,她在NOA系统发出预警后的操作显得过于慌乱,先向左大幅偏转方向盘试图避让,随后又向右修正方向,但制动踏板并未踩到底。这种“恐慌反应”导致车辆未能及时减速,最终以高速撞上了护栏。

此次事故还暴露出智能驾驶系统的核心矛盾,即人机权责划分模糊。当前方有紧急障碍物时,车辆是应该优先响应系统指令还是驾驶员操作?如果车辆优先,那么应该直接刹停,但两秒钟的重刹并不足以让车辆完全停止,只能降低速度。如果驾驶员优先,那么在时速接近100公里/小时的工况下,紧急避险只给驾驶员两到三秒钟的时间来处理,这无疑是对驾驶员能力的极大挑战。

此次事故对小米汽车产生了极为负面的影响。相关视频在抖音平台上的转发量迅速突破百万,部分消费者开始退订小米SU7。尽管该车型此前凭借高性价比实现了首月订单超10万辆的佳绩,但此次事故中的遇难者都是年轻女性,恰好是小米SU7的目标用户群体。这一轮安全质疑可能导致小米汽车的核心用户群流失。同时,资本市场也做出了强烈反应,小米集团的股价在事故发生后连续下跌,市值在短短几天内蒸发了近700亿港元。

面对舆论的质疑和市场的动荡,小米汽车选择了“等待调查结果”的应对策略,而非主动披露安全技术细节。然而,这种做法并未能有效缓解公众的不信任感。在业内人士看来,小米汽车此时最应该做的是公开电池防护结构、车架钢材强度等关键数据,以安抚市场并重建公众信心。

此次小米SU7事故并非孤例,而是智能驾驶技术普及过程中的一次惨痛教训。它提醒我们,技术跃进的速度远超社会及公众的适应能力。车企需要在技术创新与安全冗余之间找到平衡点,用户需要摒弃自动驾驶的幻想并重拾对驾驶的敬畏之心,而整个行业则需要建立更严格的标准和更透明的责任框架。我们需要明确的是,智能驾驶的终极目标是让驾驶更安全,而不是替代人类。当技术的光环褪去后,唯有对生命的敬畏才能指引行业穿越这场迷雾。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