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起涉及小米SU7车型的高速碰撞事故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事故中,车辆发生碰撞后迅速爆燃,导致3人不幸伤亡。
据小米官方通报,从事故前的NOA(自动辅助导航驾驶)系统发出前方障碍预警,到驾驶员接管车辆进入人工驾驶模式,再到最终的碰撞发生,整个过程极为短暂,仅持续了2至4秒。
此次事故不仅令人痛心,也引发了公众对于汽车智能驾驶技术安全性、责任划分及发展现状的深刻反思。为此,我们采访了资深汽车行业分析师贾新光,以获取更深入的解读。
贾新光指出,要准确判定事故责任,首先需要小米提供详尽的行车数据,并由专业机构进行技术鉴定。在必要时,还需复现事故现场以还原真相。若责任难以明确界定,最终可能需要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
他提到,工业和信息化部早在2020年就发布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明确规定电池单体发生热失控后,电池系统需在5分钟内不起火不爆炸,以保障乘员安全逃生。因此,小米SU7在碰撞后是否在这一时间窗口内起火,将成为判定责任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谈及智能驾驶技术时,贾新光强调,小米SU7搭载的NOA系统属于L2级辅助驾驶,其核心仍在于人的掌控。他解释说,根据《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标准,L0至L2级驾驶辅助系统要求驾驶员全程监管并随时准备接管车辆。而L3级有条件自动驾驶虽能在特定条件下自主驾驶,但驾驶员仍需随时待命。
贾新光进一步指出,当前智能驾驶技术虽已能在智能定速巡航基础上实现变速行驶、感知障碍物、变道、跟车和自动泊车等功能,但在面对极端天气、施工路段和异形障碍物等复杂路况时,仍存在发生交通事故的隐患。
他特别提到,目前国内自动驾驶汽车正处于L2级向L3级过渡的阶段,而L3级自动驾驶技术尚存在争议,且仅允许上路测试,并未批准大规模销售。贾新光担忧地说:“L3级自动驾驶在必要时需人接管,但何时接管、如何确保驾驶员在紧急情况下能及时安全接管等问题,目前法律尚缺乏明确支撑。”
贾新光还批评了当前汽车行业“智能驾驶”、“自动驾驶”和“无人驾驶”等概念混淆不清的现状。他指出,部分车企夸大智能驾驶功能,导致消费者产生误解,过度依赖智能驾驶技术。
为此,他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未经国家专业测试认证的车企,不得使用“自动驾驶”和“无人驾驶”等误导性宣传;二是未来若车辆在自动驾驶模式下发生意外,事故责任应由生产商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