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令人瞠目结舌的视频在网络上迅速走红:画面中,一辆新能源汽车在宽阔的高速公路上疾驰,而司机却双手离开方向盘,沉浸在梦乡之中。这一惊险一幕迅速在网络上发酵,攀升至热搜榜前列,激起了公众对智能驾驶技术的广泛讨论。
根据视频截图显示,这位司机似乎对自动驾驶技术过度信任,完全忽视了驾驶过程中的安全责任。事实上,尽管自动驾驶技术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步,但离科幻电影中的全自动驾驶仍有一定距离。根据我国的《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标准,自动驾驶技术从L1到L5分为五个级别,其中L1至L2被称为辅助驾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驾驶员的负担,如车道保持、自动变道和自适应巡航等功能,但仍需驾驶员的监控和随时接管。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新能源汽车所搭载的自动驾驶技术,最高仅达到L2级别。这意味着,驾驶员仍然是行车安全的首要责任人,不能因依赖辅助驾驶而完全放弃对车辆的操控。然而,类似的“无人驾驶”事件却屡见不鲜,去年也曾发生过一起在高速公路上,驾驶员座椅放平、“盖被睡觉”的惊险事件。
面对这一严峻问题,社会各界应及时进行澄清和干预。首要的是,要强调驾驶员的安全责任,避免对自动驾驶技术的误解和盲从。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公众可能对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程度产生过高期待,认为已经可以实现完全自动驾驶,但实际上,目前的自动驾驶技术仍处在L3级别的试点阶段,远未达到完全成熟。
同时,车企在宣传时也需更加实事求是,避免夸大其词和误导消费者。一些车企将辅助驾驶改称为“智能驾驶”,或者宣传其产品为“L2.9999999”,试图让消费者误以为是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技术。这种宣传方式不仅误导了消费者,也忽视了辅助驾驶技术存在的诸多局限性和技术瓶颈。
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辅助驾驶技术在减轻驾驶员疲劳、提高行车安全方面的积极作用。然而,任何新技术的广泛应用都需要经过时间的考验和不断完善。自动驾驶技术需要海量的机器学习来迭代更新,而汽车行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突发情况多种多样,这意味着自动驾驶技术的成熟还需要足够的时间和样本。
因此,在自动驾驶技术尚未完全成熟之前,驾驶员必须时刻保持警惕,牢牢掌握方向盘,确保行车安全。同时,车企在宣传时也应避免误导消费者,共同营造一个安全、理性的智能驾驶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