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智能驾驶时代加速,公众认知如何跟上技术步伐?

   时间:2025-04-03 17:08:57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日,一起涉及小米SU7电动汽车的车祸悲剧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据报道,三名年轻女子在驾驶小米SU7标准版前往安徽池州的高速公路上,不幸撞上了因道路施工而设置的隔离水泥桩,车辆随即爆燃,三人全部遇难。

这起事故不仅让小米汽车成为了舆论的焦点,也将智能驾驶技术的安全问题推上了风口浪尖。人们开始质疑,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是否真的成熟,车企所宣传的“全民智驾”和“智驾平权”是否安全性能跟得上。

为了深入了解智能驾驶技术的现状,有关媒体梳理了近两年来因使用智能驾驶功能而引发的车祸案例,并与多位智能驾驶技术专家进行了深入对话。专家指出,近年来,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不断成熟和造车成本的降低,中国车企正加速推动智能驾驶技术的普及,将高阶智能辅助驾驶功能从高端车型向中低端市场延伸。

然而,智能驾驶技术的普及并不意味着其安全性能已经得到了充分保障。据中国电子商会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4年间,新能源汽车投诉中涉及智能驾驶的问题占比从8%飙升至27%,其中感知系统误判占比高达43%。这一数据无疑给智能驾驶技术的安全性敲响了警钟。

从技术层面来看,自动驾驶技术分为L0至L5六个级别,其中L3级以上为自动驾驶,以下为辅助驾驶。目前,市场上大多数智能驾驶汽车仍处于L2级别的组合辅助驾驶阶段,这意味着驾驶员仍需随时准备接管车辆控制权。L2级别的智能驾驶功能包括自适应巡航控制、车道保持辅助、自动紧急制动等,但这些功能并不能完全替代驾驶员的判断和操作。

对于智能驾驶技术的安全问题,多位专家表达了担忧。他们指出,尽管L3级以上的自动驾驶技术在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中表现良好,但在恶劣气候、弱光、强光等环境下,自动驾驶汽车的机器视觉功能会明显退化。车辆也可能偶发传感器和系统故障,导致安全隐患。因此,在L3级以上自动驾驶技术全面普及之前,仍需谨慎对待智能驾驶技术的安全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车企在宣传智能驾驶技术时存在夸大其词的现象。为了吸引消费者,一些车企创造了L2+、L2.99等新说法来包装功能,营造技术领先的形象。然而,这些模糊性表述很容易让消费者产生误解,认为智能驾驶技术已经足够成熟和安全。实际上,民用的L2级别智能驾驶在任何时候都需要驾驶员将安全放在自己手上。

针对智能驾驶技术的安全问题,专家建议应尽快修改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自动驾驶的含义及相关权利义务,并加大对混淆营销、虚假宣传行为的打击整治力度。同时,应加强对自动驾驶汽车的科普宣传和以案释法力度,提升公众的自动驾驶技术素养和安全驾驶意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智能驾驶技术在普及过程中真正为消费者带来安全和便利。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