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煜)著名国际期刊《自然》(Nature)子刊《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近日刊发的最新《中国公民诚信度调查》(以下简称: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公民诚信度平均值达59.3%,远超国外一项同类研究。
这项最新的调查报告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经管学院洪伟萍教授领衔,通过与来自复旦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清华大学等知名高校的多名学者合作,在2019年8月至2023年8月的四年中进行了多组线上线下实验,采集数据样本超3300份,覆盖范围包括中国东部、中部及西部的20余个主要城市,较完整地呈现了影响中国公民诚信行为的关键因素。
学界普遍认为,调查报告不仅从严谨的数据和科学方法角度为中国公民诚信度“正名”,揭示了中国公民诚信行为背后不同于西方文化的心理机制,同时为政府及相关机构制定进一步、有针对性的公民诚信行为引导干预措施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
公开资料显示,2019年,美国一所大学在全球40个国家进行了公民诚信度实验,以通过电子邮件联系失主作为衡量标准,不同国家的钱包归还率从7%到76%不等,当时中国的归还率排名较低,在国内学界和公众间引起了巨大争议。
洪伟萍教授及其团队另辟蹊径,将研究的主要目标聚焦于“找出在中国促进公民诚信行为的有效方法”上。报告指出,普通中国公民很少使用电子邮件,在失物上留下微信作为联系方式的归还可能性比留下电子邮件的方式更高,拾到者可以通过微信快速且有效的联系到失主,并及时归还失物。调查报告中实验结果显示,中国平均归还率达到了59.3%,这一现象表明,使用符合本地社交习惯的沟通方式可以有效降低行为阻力,从而提高公民诚信行为的发生率。
多项调研数据也证实了这一发现。QuestMobile最新数据显示,微信是中国公民使用最高频的通讯工具,也是中国唯一月度活跃用户数(月活)突破10亿级的即时通讯应用。
在调查报告中原本期望“保证联系失主的安全性”会降低拾到者对诈骗的怀疑并激励归还行为,但结果表明,这可能会适得其反,增加人们对安全担忧的显著性,归还钱包的动机受到抑制。洪伟萍教授指出,在设计诚信干预措施时,应更要避免激化人们对潜在风险的关注。
研究报告在中国二十多个城市进行线上调研和实地实验,以实地实验在人口最多的两个城市上海和北京为例,“遗失”了 660 个钱包,这些钱包被放置在药店、博物馆、剧院、图书馆等场所。实地实验数据显示,98.3%的接收者愿意接收遗失的钱包,仅有 11 名接收者拒绝接受研究人员递出的钱包,平均二维码扫描响应率为 66.3%,平均电话拨打响应率为 59.3%,其中北京地区参与者诚信度为63%,上海地区参与者诚信度为56%,平均短信响应率为 10.9%。在发送短信的接收者中,79.2% 的短信是在电话未接通后发送的,主动联系失主的比率均大幅提升。
洪伟萍教授最后总结道:“通过报告发现,中国公民诚信度良好,但同时也会受到多重因素影响。除联系失主的方式是否便捷外,公民责任感、利他关怀、对盗窃的厌恶以及对诈骗的怀疑,均能影响中国公民归还遗失钱包的行为,而通过多种降低拾到者质疑的干预措施,包括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和培养利他动机,则可有效提升人们归还失物的意愿,有助于促进诚信行为的发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