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央视《面对面》节目的镜头前,清华大学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深情回顾了中国制造业的辉煌历程,特别是在谈及比亚迪工厂时,他的声音几度哽咽,称赞其为“一代人的骄傲”。朱民对中国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进行了深入剖析,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中国制造业的崛起之路,是一条从“追赶”到“超越”的非凡旅程。朱民指出,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中国制造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前二十年,中国凭借“价格低廉”在全球市场中站稳脚跟;随后的二十年,则以“物美价廉”赢得了广泛认可。展望未来,中国制造业将依靠“价格优、品质好、科技强”的综合优势,重塑全球产业版图。
比亚迪的崛起,正是中国制造业这一蜕变的生动写照。从早期的代工生产,到如今自主研发的刀片电池、云辇系统、易四方技术等突破性成果,比亚迪不仅在国内市场取得了显著成绩,更在国际市场上展现了强劲实力。2024年,比亚迪以427万辆的销量,成功跻身全球汽车品牌前五,成为中国制造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一张亮丽名片。
朱民特别提到,比亚迪电动车在欧洲市场的售价高达国内的两倍,但仍能凭借技术优势与卓越产品力,击败大众等传统巨头,这充分展示了中国制造从“成本竞争”向“技术溢价”的华丽转身。比亚迪的成功,不仅在于其技术创新的实力,更在于其背后深厚的工程师文化。
“中国最大的资源,就是几千万工程师。”朱民在访谈中深情地说道。他强调,中国制造业的崛起,离不开工程师群体的智慧与付出。从实验室里的反复试验,到产线上的精细打磨,再到技术团队将一个个“不可能”变为“可能”,正是这些工程师的执着与坚守,构筑起了中国制造的坚实基石。
比亚迪在研发投入上的慷慨,更是其成功的关键。2024年,比亚迪研发投入高达542亿元,累计投入已超过1800亿元,研发人员规模位居全球车企之首。这种以技术创新为驱动的发展模式,不仅推动了比亚迪自身的产业升级,更为中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树立了典范。
朱民的泪水,是对中国制造业艰辛历程的深情回望,也是对其未来前景的坚定信念。如今,中国制造业已占据全球市场的三分之一以上份额,工程师规模达数千万之众,技术储备与产业链优势日益显著。比亚迪的三十年发展历程,正是中国制造业集体向上的生动缩影。它的成功,不仅是一家企业的荣耀,更是整个中国制造业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