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起涉及小米SU7标准版车型的严重交通事故引起了广泛关注。该事故发生在安徽铜陵德上高速公路上,车辆在与护栏碰撞后起火,导致三名年轻女性不幸遇难,这一悲剧令人深感痛心。
目前,公安机关尚未公布事故的详细调查结果,网络上对此事的讨论多基于推测。在此背景下,关于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安全性和功能边界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
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按照自动化程度可分为多个级别,从L0级无自动驾驶功能到L5级完全自动驾驶。L0级系统仅具备环境感知能力,如倒车雷达,仍需驾驶员操作。L1至L2级被称为驾驶辅助系统,如定速巡航和自适应巡航控制(ACC),虽能控制车辆运行,但驾驶员需全程参与。L3至L5级则实现了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其中L3级需驾驶员在必要时接管车辆,而L4和L5级则无需接管。
然而,由于L3级自动驾驶的相关法规尚未落地,目前市场上的车型大多宣传为L2级辅助驾驶。尽管如此,一些车企在营销上打“擦边球”,使用如L2.9999等表述来暗示其接近L3级的能力。华为、小鹏等企业正积极推动L3级自动驾驶的立法和落地,市场上已有尊界S800、新款问界M9、极氪9X光辉等车型具备L3级智能驾驶能力。
高速领航辅助驾驶是智能驾驶系统的一项重要功能,它能使车辆根据导航路线自行上下匝道、超越慢车。然而,施工场景,尤其是临时施工,对所有智能驾驶系统都构成挑战。部分系统能够识别施工引导并稳定通过,但并非所有系统都能应对所有施工路况。因此,在遇到施工情况时,驾驶员被建议接管车辆。
关于智能驾驶系统在遇到无法处理的碰撞风险时的应对方式,系统可能会发出警告,要求驾驶员接管。对于未训练过的异形障碍物,系统可能会发生碰撞。部分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可能能够识别障碍物并发出提示。对于加塞或压线行驶等行为,系统可能会通过语音提示驾驶员准备接管。
小米SU7事故车辆的标准版未搭载激光雷达,这再次引发了关于激光雷达是否为智能汽车必选项的讨论。激光雷达能够为系统提供三维、深度信息,与摄像头图像信息形成冗余。然而,也有车企仅凭视觉算法就实现了城区领航能力,如特斯拉、小鹏等。是否搭载激光雷达是车企的商业考量,用户应根据自身需求和喜好做出选择。
智能驾驶系统通常配备舱内传感器,如方向盘传感器和DMS摄像头,以监督驾驶员状态。如果驾驶员走神,系统会分级提示,直至智驾系统退出并打开双闪、靠边停车。例如,特斯拉FSD在驾驶员触发多次警告后将禁用一周。
针对事故中AEB(自动制动系统)未起作用的问题,小米官方回应称,标准版SU7的AEB功能针对车辆、行人、二轮车三类目标,工作速度在8-135km/h之间,不响应锥桶、水马、石头、动物等障碍物。这反映了主动安全功能也需要对目标进行训练才能识别。
在智驾下的交通事故责任划分方面,尽管有车企推出“智驾险”以传达对智驾系统的信心,但根据《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有驾驶人的车辆发生违规行为时,驾驶人需先行承担处罚和赔偿责任。若因自动驾驶技术功能缺陷发生事故,驾驶人才可向生产者和销售者请求赔偿。因此,驾驶员仍是智驾发展的L2阶段的第一责任人。
车企在智能驾驶宣传方面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大量用户购买了入门版或标准版车型,其功能相对“低阶”,但车企的研发和传播往往围绕“高阶”智驾展开。这导致部分用户可能高估自己车辆的智驾能力。因此,车企应做好功能传播和用户教育,确保用户正确理解和使用智驾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