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数据显示,国内公共充电桩的数量已突破383万个大关,这一数字截至二月底。若依据当前每月新增超过10万个充电桩的速度推算,当前市场上的公共充电桩总量或已迈过390万大关。进一步考虑,加上约8万个“共享充电桩”及4000多个“换电站”,整个电动汽车补能基础设施的总数已轻松超越400万。
在日常使用场景中,大多数电动汽车用户的每日耗电量不超过10千瓦时,这对于满足每日几十公里的通勤需求绰绰有余。许多车主依靠家用3.3千瓦或6.6千瓦的交流充电桩进行日常充电,这样的配置已完全满足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充电行为并非同时发生,且多数充电桩配备双枪,这意味着市场上可供使用的充电枪数量至少达到了800万把级别。从这一角度看,大多数电动车主在使用车辆时并无续航焦虑,仅有一小部分特定用户群体在某些特定情境下会感受到焦虑。
例如,对于那些高用车强度的用户,他们选择电动车主要是为了节省成本。有一位车主,每日往返于两个城市之间,年行驶里程约3万公里,之前加油和保养费用高达2万元,而换成电动车后,年费用降至5000元左右,节省了1.5万元。这部分用户确实存在焦虑,因为他们需要每天充电,且冬季续航衰减问题较为明显。
另一个焦虑的高发场景是节假日,如国庆、五一和春节等,长途出行需求激增,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充电设施往往供不应求,导致充电压力剧增。然而,这些情况都属于小概率事件。
尽管如此,一旦遇到充电难题,即便是偶尔发生,也足以引发用户的心理焦虑。实际上,这种焦虑更多停留在思维层面,而非实际操作层面。据统计,大多数消费者的日常用车需求在50公里以内,偶尔的长途出行也不过是100至200公里,当前的电动车技术完全能够应对这些需求,不构成压力。
电动车主的焦虑,很多时候源于对技术和产品的不了解。他们的担忧或许并不局限于续航本身,还可能涉及安全、火灾等风险。然而,就充电而言,市区内庞大且成熟的充电基础设施网络已使得充电不再是难题。毕竟,大多数人的年用车里程约为1万公里,日均用电量需求并不大,特别是对于那些带有发动机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来说,所谓的充电和续航焦虑,更多是自己制造的。
随着充电设施的日益完善和电动车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动车主的续航焦虑正在逐渐缓解。对于那些仍感焦虑的用户而言,深入了解产品和技术,以及合理规划行程,将是缓解焦虑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