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汽车行业内关于燃油车未来的讨论声四起,多家知名车企高管纷纷表态,强调燃油车板块的重要性。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吉利汽车)在这一浪潮中尤为显眼,其多位高层在不同场合明确表示,吉利将继续加大对燃油车的投入。
吉利汽车行政总裁及执行董事桂生悦直言不讳地指出,未来两三年,中国市场有望实现“油电平权”,届时资本市场对车企的估值策略也将发生转变。他强调,一家没有燃油车业务的车企,将会被视为一种缺陷。这一观点在业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
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长城汽车的首席技术官吴会肖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他提到,考虑到全球市场的多样性和国内仍有大量燃油车用户,长城汽车将继续在燃油车领域进行投入。这一表态显示了长城汽车在新能源转型的同时,对燃油车市场的坚定承诺。
回顾过去,丰田汽车董事长丰田章男曾多次为燃油车技术发声,但当时他的言论并未得到广泛认可,甚至被批评为传统车企的固执。然而,如今在中国这个新能源发展最为迅速的市场,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重新审视燃油车的价值。
努曼陀罗商业战略咨询的创始人霍虹屹指出,过去几年,在“电动化压倒一切”的氛围下,燃油车的讨论一度被边缘化。但随着新能源产业进入新的阶段,电动车面临的补能焦虑、保值率低等问题逐渐显现,而混动技术和先进燃油机在某些场景下反而更具优势。因此,一些车企重新开始重视燃油车,这并非逆流而动,而是顺应市场需求的明智之举。
吉利汽车作为燃油车时代的自主品牌领头羊,在新能源时代到来之际,第一个举起了保卫燃油车的大旗。吉利汽车集团CEO淦家阅在多个场合强调,吉利认为未来的动力形式将是多元化的。他指出,海外燃油车市场依然庞大,发展燃油车是吉利的优势所在,因此吉利将继续加强燃油车板块,并推动其智能化、网联化发展。
在市场上,吉利汽车的燃油车产品销售情况良好,旗下的星系、博系等车型销量领先。同时,长城汽车、广汽集团、奇瑞汽车等大厂也并未停止对燃油车技术的研发和创新。
广汽集团原董事长曾庆洪提出,未来汽车市场将形成“433”结构,即40%混动、30%纯电、30%燃油车,并呼吁政策应保障燃油车与电动车的平权发展。这一观点得到了不少业内人士的支持。
霍虹屹进一步分析,企业战略应始终跟随市场需求而非仅仅跟随趋势。不同市场和人群对技术形态的接受程度各异,对于很多中国三四线城市和海外新兴市场的消费者来说,燃油车依然是成本可控、使用便捷的最优选择。因此,继续在燃油车领域投入,是稳健而非保守的策略。
尽管新能源汽车月度渗透率已经超过50%,但燃油车市场份额的持续萎缩并未让所有车企放弃对其的重视。一方面,燃油车作为成熟产品,在价格战中仍能保持一定的利润,这对面临盈利挑战的新能源车企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补充。另一方面,燃油车在下沉市场和特定应用场景中仍具有强大的需求韧性。
海外市场对燃油车的需求远高于国内。2024年全球燃油车销量占比约为76%—80%,对致力于扩大全球市场份额的中国车企而言,发展燃油车至关重要。
经过一段时间的投入和转型,吉利、长城、奇瑞等企业的新能源占比已经实现快速追赶。从综合竞争力的角度看,若一家车企在燃油车和新能源车领域均表现出色,无疑将更具优势。因此,动力多元化战略成为这些车企高层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