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米汽车SU7的一起爆燃事故引发了市场广泛关注,特别是关于智能驾驶(智驾)切换至人工驾驶(人驾)过程中是否存在“死亡灰区”的争议。
据小米汽车官方通报,事故发生当晚,驾驶员罗某在10点44分25秒接管了车辆的NOA(领航辅助驾驶)功能,随后在26秒至28秒之间,车辆与水泥护栏发生碰撞,整个过程不到3秒钟。这样的时间跨度让人不禁质疑,罗某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做出反应,甚至是否有机会进行理性判断以规避事故。
业内专家指出,在智驾系统提示前方有障碍并请求减速时,驾驶员往往会本能地接管车辆。然而,从接管到事故发生,留给驾驶员的反应时间往往过于短暂,难以采取有效的规避措施。此次事故中,罗某在接管车辆后,曾试图通过左右打方向盘来避免碰撞,但最终还是未能成功。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李颜伟表示,驾驶员在紧急情况下接管车辆是一种生理本能反应,而这种反应往往无法受到意识控制。在智能驾驶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许多驾驶员在高速上放心地使用NOA功能,但一旦看到事故即将发生,都会条件反射地去介入驾驶。然而,这往往会导致在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上,司机被认定为主要责任人。
有车企高管匿名透露,在机器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通常会交给人类来处理。目前,尽管部分车企宣传已经具备L3级智能驾驶能力,并宣布了量产计划,但在法律法规尚未完善之前,智驾等级最高仍停留在L2+。这位高管认为,车企应致力于完善智驾安全机制,确保在人车共驾切换时,驾驶员有足够的时间反应。例如,在前方有道路施工或进入收费站等情况时,车辆应提前1000米左右提醒驾驶员接管。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朱西产对小米汽车的“2秒预警”表示质疑,并指出欧盟L3级智能驾驶的要求是提前10秒提醒分心状态的驾驶员。他还批评部分车企为了不影响用户体验而“阉割”部分安全提示。
国家标准《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系统通用技术要求》规定,从智驾系统介入请求发出到驾驶员成功接管,应保证10秒及以上的时间。然而,这一标准并非强制执行,且现实中汽车的感知能力也很难做到充分提前识别。
市场观点认为,小米SU7此次事故中暴露的人机交接“灰色地带”问题,可以通过加强智驾安全冗余来缓解。例如,如果事故车辆加装了激光雷达,留给驾驶员的时间可能会更长。然而,此次发生事故的小米SU7是最低配的标准版,采用的是入门级纯视觉智驾方案,与中高配车型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曾提到,在深夜无光线的情况下,摄像头的探测距离只有约100米,而激光雷达的探测距离可达200米。此次事故发生在夜间,如果纯视觉方案的探测距离缩短到100米,那么留给车辆提醒和驾驶员接管的时间将更为有限。
然而,智驾安全冗余需要成本投入,如激光雷达的价格远高于摄像头。在汽车价格战愈演愈烈的背景下,智驾安全冗余和成本之间的权衡成为车企必须面对的市场课题。小米SU7燃爆事件后,市场更加呼吁车企将智驾方案作为全民标配,而不是根据车型配置高低进行区分,因为智驾直接关系到生命安全,不应有高低配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