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湖北省宜昌市,一项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参与的国际科研合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科学家们在这里挖掘出了一种生活在约4.8亿年前的奇特海绵化石,这一发现被命名为嫘祖冠毛层孔海绵。
嫘祖冠毛层孔海绵属于远古海洋中的层孔海绵类别,这一类别被誉为地球历史上的“海洋建筑师”。它们的存在对于理解地球生态系统的演变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此次发现的化石,将造礁层孔海绵的演化历史向前追溯了约2000万年,填补了这一领域研究的重要空白。
嫘祖冠毛层孔海绵生活在温暖而浅的海域中,其个体形态多样,有的呈圆球状,有的似树枝般分枝,还有的像小蘑菇或倒扣的盘子,每个个体长度仅相当于一到两个手指指节。更为引人注目的是,这种海绵的骨骼是由氟磷灰石这种磷酸盐矿物构成的,这在海绵类生物中是前所未有的发现。在此之前,科学家们已知的海绵骨骼材料主要包括硅质和碳酸钙质,而嫘祖冠毛层孔海绵的发现使得海绵成为首个掌握三种骨骼构造方式的动物类群。
科研团队之所以将这种远古海绵命名为嫘祖冠毛层孔海绵,一方面是因为化石的发现地点靠近嫘祖镇,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它的微观结构与丝绸有着某种奇妙的相似性。这一命名不仅富有诗意,也体现了科学家们对古老生命的敬畏之情。
嫘祖冠毛层孔海绵的发现,不仅揭示了早期生物对环境变化的卓越适应能力,还为研究生命演化提供了新的视角。早在约4.8亿年前,动物们就已经开始利用不同的矿物来构建自己的身体结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气候条件。这一发现无疑为科学家们打开了一扇探索生命奥秘的新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