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股AI科技风悄然吹进了按摩养生行业,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目光。在一家位于北京东三环商圈与居民区之间的按摩店内,记者亲身体验了一次所谓的“AI机器人按摩”,却意外发现这场高科技体验并未如预期般令人放松。
走进这家并不起眼的按摩店,记者被领进了一个房间,里面摆放着一张床和一台白色的AI按摩机器人。然而,启动这台机器人似乎并不容易,工作人员花费了20分钟才成功扫码。在漫长的等待中,工作人员一度提议换成同等价格的人工按摩,这让记者对机器人的受欢迎程度产生了怀疑。
按摩开始后,第一个环节是由人类完成的涂抹精油和初步放松。随后,机器人上岗,用加热过的探头在记者的后背上来回推压。然而,由于探头形态光滑,它无法完成抓捏等基本的按摩动作,只能发出嗡嗡的机械声,让人难以放松。在整个过程中,记者始终担心机器人力度调节出现故障,导致身体不适。
45分钟的按摩结束后,记者不仅没有感到放松和享受,反而因为精神高度紧张而出现了身体不适。工作人员试图展示机器人的舒适感,但记者无法给出肯定的答案。事实上,这场搭上AI风头的按摩,已经失去了它最本质的放松意义。
在消费完成后,平台向记者推荐了不少应用机器人服务人体的项目,包括洗头、艾灸、拉筋等。然而,记者注意到,这些项目都存在一个共同点:机器人接触到的都是人体比较脆弱的部位,如头、腰腹、脊椎等。已经有消费者在评论区反映,在机器人洗头时出现了头发与机器缠绕在一起的情况。
在按摩店内,记者还体验了其他所谓的高科技仪器,包括一个用于检查身体的仪器和一个用于腿部保养的仪器。然而,这些仪器的操作过程简单,效果却令人质疑。所谓的腿部保养不过是红外线加热,而体检报告则显得语焉不详,更像是为了推销保健品和按摩服务而制作的。
尽管如此,养生行业对机器人的热情并未减退。在主流本地生活平台上搜索“机器人按摩”,可以发现从各大连锁康养机构到个人经营的按摩店,都推出了人工智能相关的项目。这些项目的销量在店内排名靠前,吸引了大量消费者。
据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康复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在未来几年内将大幅增长。以AI为代表的科技力量正在成为很多企业转型升级的抓手,因为它能带来更高的产业附加值。然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需要警惕一些企业利用高科技概念进行夸大宣传或虚假宣传的行为。
在记者体验的按摩店内,工作人员不仅推销机器人按摩服务,还试图将记者转化为店内的常规顾客。他们通过聊天了解记者的身体状况和日常活动,并据此进行问候和推销。这种情感推销的方式在养生行业中并不罕见,但消费者需要保持警惕,避免被套路。
记者还注意到,老年人似乎比年轻人更容易接受机器人按摩等高科技服务。在按摩店内,老年人每天都来光顾,与工作人员十分熟络。这可能与老年人对养生和健康的关注度较高有关。然而,这也为一些不法商家提供了可乘之机,他们通过夸大宣传或虚假宣传来吸引老年人消费。
总之,AI科技在按摩养生行业的应用仍然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消费者保持理性态度,审慎选择。同时,相关部门也需要加强监管力度,打击虚假宣传和夸大宣传的行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