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小米汽车在高速公路上发生的一起严重交通事故,迅速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议。作为一名拥有超过八年电动汽车驾驶经验的老司机,我认为有必要分享一些个人的见解。
观察目前的网络讨论,不难发现,许多参与讨论的人并未真正驾驶过电动汽车,而一些至关重要的因素也未能成为热议的焦点。例如,在事故发生前,驾驶者是否长时间未握方向盘,小米汽车是否及时发出警示,以及驾驶者对这些警示的反应如何。在进入高速施工变道区域前,路旁已有相关提示,为何驾驶者未能注意到,同车的其他乘客也未能提醒?他们是否过度依赖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这些问题在电动汽车的后台驾驶记录中或许能找到答案,车辆是否发出提示,驾驶者是否作出反应,这些因素对责任划分至关重要。
另外,有人提出,车辆智能驾驶系统在最后一刻才将驾驶权交还给驾驶者,这样的设计是否合理?这显然是对电动汽车驾驶辅助系统的误解。电动汽车的辅助驾驶功能不会主动将驾驶权交给驾驶者,而是需要驾驶者通过特定动作,如转动方向盘或踩下刹车,来主动接管驾驶权。因此,所谓的“最后一秒交出驾驶权”并非系统逻辑问题,而是驾驶者对警示反应迟钝。
关于事故真相的还原,我保持谨慎态度,因为了解的信息有限。我更想讨论的是,这次事故将带来什么影响。有人指责车企,有人指责驾驶者,但更重要的是,这次事故能否促使驾驶者正确认识辅助驾驶功能,能否促使车企提升辅助驾驶的安全性?答案或许是肯定的,但这些改变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车企以盈利为首要目标,单纯依赖车企的良心和道德来保障车辆安全是不现实的。唤醒驾驶者的警惕心虽有必要,但面对庞大的驾驶群体,总有人可能误将辅助驾驶当作智能驾驶,甚至在驾驶过程中分心。
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国家标准。新能源汽车作为近几年兴起的新生事物,相关标准的制定难以跟上技术发展的速度。要想从根本上改善电动汽车的安全问题,不能仅靠车企的良心和驾驶者的安全意识,更需要完善的技术标准。相信这次事故将促使有关部门加快修改和改善相关技术标准。
近年来技术新生事物层出不穷,不仅包括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还有低空经济、低空飞行器、国产大飞机、聚变核反应堆、量子计算和量子通讯等。这些新生事物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因此,加快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工作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