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起涉及小米SU7车型在安徽铜陵德上高速池祁段的交通事故,引发了公众对智能辅助驾驶技术的广泛讨论。该事故中,车辆以116km/h的速度在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下行驶,遭遇施工修缮路段后,虽系统检测到障碍物并发出提醒,但最终车辆与隔离带水泥桩发生碰撞,导致三人不幸遇难。
事故发生后,小米汽车官方迅速公布了车辆行驶数据,并指出在事故发生前,车辆已处于智能辅助驾驶状态。在检测到障碍物后,车辆开始减速,并提醒驾驶员接管。然而,尽管驾驶员随后接管了车辆,但在操控过程中仍未能避免碰撞。这一事件再次凸显了智能辅助驾驶技术的局限性,以及驾驶员在使用此类技术时保持警觉和负责任的重要性。
不少网友对高速公路上贴出的“慎用智驾”提示标语表示支持,认为这样的提示语能够为过往车主提供必要的警醒。事实上,近年来因智能辅助驾驶技术引发的重大交通事故屡见不鲜,一些车主甚至在使用该功能时选择躺平睡觉或看手机,这无疑增加了道路行驶的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市面上的智能辅助驾驶技术仍不能完全替代驾驶员的操控。驾驶员作为车辆的第一责任人,需要时刻保持手扶方向盘,随时准备接管车辆。辅助驾驶功能仅限于辅助,并不能实现完全自动驾驶。因此,驾驶员在使用此类技术时,必须保持高度的警觉和责任感。
理想汽车CEO李想近期也在个人社交平台发文,呼吁媒体和行业机构统一自动驾驶的中文名词标准。他指出,目前的L2、L3等专业术语对用户来说难以理解,建议后续统一名称,避免夸张宣传造成用户误解。李想强调,在推广上应克制,在技术上应加大投入,这对用户、行业和企业都是长期有利的。
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出现确实为驾驶员带来了一定的便利,提高了驾驶的安全性。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驾驶员可以完全放手。滥用智能驾驶辅助系统不仅是对自己生命的不负责任,还可能对其他驾驶员构成严重威胁。因此,驾驶员在使用此类技术时,必须保持正确的使用方式,并时刻警惕潜在的风险。
同时,车企在宣传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时,也应注明使用限制,强化车主的驾驶意识。通过多方共同努力,我们可以更好地发挥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潜力,提高道路行驶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