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智驾险成新风口,但“人机分责”难题待解,何时能成为标配?

   时间:2025-04-07 15:04:04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西部(重庆)科学城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内,一辆L4级智能驾驶汽车正自如行驶,其高科技感令人瞩目。这幅场景被镜头捕捉,记录下了智能驾驶技术发展的又一里程碑时刻。

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与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智能驾驶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普及。据中信证券的研报预测,到2025年,国内中高阶智能驾驶的渗透率有望实现翻倍,进而带动一个规模高达350亿元的增量市场。

然而,智能驾驶技术的飞速发展也引发了公众对其安全性的强烈关注。在此背景下,智驾险应运而生,成为市场的新宠。今年以来,多家车企纷纷布局智驾产品和服务,携手保险公司推出定制化的智驾险,以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智驾险是一种针对汽车智能驾驶功能开发的新型保险产品。它主要覆盖在使用智能驾驶功能时可能发生的事故和损失,为消费者提供额外的保障。当消费者在使用智能泊车辅助、代客泊车辅助、车道巡航辅助等智驾功能时,一旦发生事故,即可通过智驾险获得相应的补偿。

目前,智驾险主要由车企向保险公司购买,车主则通过车企进行选购。值得注意的是,智驾险的权益往往以车主已购买交强险和商业险为前提,更多地作为一种补充保障服务存在。例如,华为鸿蒙智行就针对旗下多款车型推出了智驾无忧服务权益计划,对启动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过程中发生的交通事故进行补偿,最高保障权益上限可达500万元。

小米汽车和小鹏汽车等新能源车企也相继加入智驾险的“战场”。小米汽车计划联合行业头部保险机构推出“小米智驾保障服务”,为用户提供最高300万元的保障金额。而小鹏汽车则宣布即将推出智能驾驶保险服务,致力于解决用户在使用智能驾驶技术时可能面临的责任界定与安全保障问题。

尽管智驾险的推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消费者对智能驾驶安全性的担忧,但其在制度、监管和隐私保护等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由于现行法律尚未明确界定智能驾驶的各方责任,智驾险的保障主要集中在事故经济赔偿上。在判定交通事故是“人”还是“系统”的责任时,需要车企调动系统后台提取用户相关行驶信息,这进一步加剧了用户隐私保护的难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多位业内专家和车企负责人纷纷建言献策。他们呼吁相关部门应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事故责任认定体系,并出台针对智能驾驶保险的具体指引、技术标准等部门规章和行业标准。同时,车企、保险公司、第三方权威检测中心以及研究所应加强合作,共同搭建智能驾驶保险定价体系,并筹建统一数据平台,以提升定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在此背景下,智驾险的未来发展备受瞩目。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智驾险有望成为未来汽车行业发展的刚需,为保险市场开辟出一片新的蓝海。然而,如何确保数据的合理使用、防止数据泄露或滥用,仍是当前智驾险推广面临的重要法律挑战。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