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5年的深入,“全民智驾”时代步伐加快,智能驾驶领域的竞争愈演愈烈。汽车制造商们热情高涨,而消费者对于智能驾驶的认知却依然模糊。近期,小米SU7事件为行业敲响了警钟,促使业界重新审视智能驾驶的界限及车企营销的合理边界。
长城汽车首席技术官吴会肖指出,技术变革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才能达到真正的突破点。小马智行副总裁张宁在接受采访时提到,当前对智能驾驶相关术语的使用较为随意,缺乏明确规范。他强调,应明确区分自动驾驶与辅助驾驶的概念。
四维图新CEO程鹏则认为,智能驾驶应当成为车辆的标配,因为它直接关联到出行的安全与便捷。用户关注的是智驾功能是否可靠,能否完全信赖,而非技术细节。他强调,用户的信任是智驾技术普及的关键。
当前,智能驾驶正逐步成为新车标配,并展现出两大趋势:一方面,车企加速布局L3级自动驾驶技术;另一方面,“智驾平权”趋势明显,配备智能辅助驾驶功能的车型价格已下探至10万元区间,降低了使用门槛。
在智驾功能的宣传上,企业通常将其分为高、中、低三档,以适应不同市场需求。低档功能主要集中在L1至L2级,提供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辅助等基础功能;中档则增加自动变道辅助等便利性功能;高档则涉及L2++甚至L3级功能,如城市领航辅助等。
然而,业界对于智能驾驶功能的宣传与实际应用存在分歧。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靳玉志认为,高阶智驾应具备高速和城区智驾领航能力,同时强调安全、舒适与高效。而轻舟智航CEO于骞则认为,只要具备NOA功能,即可视为高阶智驾,但这一定义将随技术发展而变化。
目前,关于高阶智驾的定义,官方及权威部门尚未给出明确标准,这导致用户容易将其与自动驾驶混淆。业内人士呼吁,车企在营销时应明确标注“辅助”字样,以避免误导消费者。
四维图新CEO程鹏指出,尽管智驾功能宣传得如火如荼,但实际使用情况却值得深思。他表示,尽管新车平均售价上涨,但10多万元的车不可能配备昂贵的传感器和大算力设备。因此,车企和供应商正努力让智驾成为标配,并逐步提升其可用性和用户体验。
安全是智能驾驶的底线。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发布的报告显示,高阶智驾已迈过尝鲜期,正向主流车型普及。预计到2025年底,乘用车NOA渗透率将达到20%。面对市场需求,车企间的竞争已不仅限于技术与功能,更涉及用户体验和品牌信任度。
有观点认为,高阶智驾是L3级自动驾驶技术迟迟无法上车而催生的概念。多位业内人士强调,无论技术如何发展,都应以满足用户需求和安全为首要考虑。一位不愿具名的高校教授指出,从法规角度看,驾驶员仍需负责驾驶,智驾技术尚未达到完全可靠的水平。
程鹏表示,智驾厂商可分为两大阵营:一是追求极致用户体验的厂商,二是以四维图新为代表,专注于实现极致性价比,推动智驾普及的厂商。两大阵营的共同点是确保安全性,这需要整个行业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