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起涉及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高速交通事故,因造成三名年轻女性丧生并引发小米汽车的广泛关注,成为了舆论焦点。众多分析文章从智能驾驶技术的可靠性、电动汽车电池安全、个人驾驶习惯,以及互联网时代营销策略的真实性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入探讨。
此次事故再次提醒公众,汽车并非简单的大型手机,即便冠以“智能”之名,安全这一基本需求也绝不能被忽视或替代。消费者在选择和使用智能汽车时,必须保持对安全的高度警觉。
事实上,小米汽车的事故并非孤立事件。从特斯拉到蔚来,再到问界,新兴汽车品牌推出的智能车型在带来科技感和新奇体验的同时,也频繁因类似问题导致事故,甚至夺去宝贵生命。这一现状值得整个汽车行业的从业者和相关人员深思。
目前,智能驾驶辅助系统仍属于新兴技术领域,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尽管2024年底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的强制性国家标准计划项目,但该计划预计于2026年底才实施。在此之前,不同车企、不同车型在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使用规则、功能失效及有效范围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以自动紧急制动(AEB)这一基础主动安全功能为例,不同车企的AEB系统在使用条件、失效情况及有效距离等方面均有所不同。相关测试标准也未能及时跟上行业发展步伐,导致消费者在驾驶不同品牌或同一车型的不同配置版本车辆时,对AEB功能的认知存在盲区,从而增加了事故风险。
在驾驶辅助系统的监测和退出机制方面,各家车企也各有千秋。例如,在驾驶员脱离方向盘和视线后,系统应在多少秒内发出提醒,多少秒内强制退出智能驾驶模式,退出后车辆是应双闪停在原地还是靠边停车,甚至是否应接通紧急呼叫系统,目前均无统一标准。
社交媒体上,不乏车主利用重力感应球等装置欺骗系统检测,以玩游戏、睡觉甚至离开驾驶座的方式驾驶车辆,这些危险行为同样值得车企和行业标准制定者高度重视。建立更为严格的标准,如结合视觉监视和座椅重力感应,确保驾驶员在使用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时始终监控方向盘和路面状况,是提升安全性的关键。
在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实际运用中,不同车企在识别道路限速后的处理策略也各不相同。例如,在L2级驾驶辅助过程中,系统识别到限速标志后是选择降速还是维持原设定速度,缺乏统一标准。此次小米SU7事故中,若能在暗光环境下准确识别施工路段的限速提醒并按标准执行,或许能避免悲剧发生。
在电池安全方面,尽管2020年工信部发布的《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规定电池单体热失控后,电池系统需在5分钟内不起火不爆炸,以确保乘员安全逃生,但这一标准在2024年的征求意见稿中被提升至“不起火、不爆炸”,且取消了时间限制。然而,该技术规范计划要到2026年才实施,且电池起火爆炸的测试标准仅覆盖≤50km/h的碰撞场景,无法模拟高速公路事故对电池的破坏。
从国家法规和监管层面来看,目前的安全技术标准并非十分严苛,一定程度上是在鼓励新能源和智能汽车的发展。但缺乏严格的安全底线作为约束,无序竞争和快速发展可能导致安全事故频发,这是社会和行业都不愿看到的局面。
对于智能驾驶辅助技术的宣传和普及,主要由造车经验和技术标准积累相对不足的新兴车企主导,这对行业安全底线的坚守构成了严峻挑战。因此,加强安全技术标准的统一和强制执行,提升监管力度,建立全行业监督机制,特别是企业间的监督和举报机制,是确保汽车安全、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作为消费者,在选择和使用智能汽车时,应更加关注车辆的安全性能和企业的安全实践,而非仅仅被其宣传的智能化功能所吸引。汽车安全不仅关乎每位驾乘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更是整个汽车产业稳健发展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