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关于“免密支付”功能引发的资金安全问题频现,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焦点。该功能虽在各大电商平台、出行服务及娱乐应用中广泛普及,却也悄然成为不法分子盗刷的温床。
据多位用户反馈,特别是苹果手机用户,在启用“免密支付”后,遭遇了突如其来的资金损失。这些用户的支付宝或微信支付账户,在未收到任何预警的情况下,被扣除了数千元至万元不等的费用,且多数资金流向了手游充值服务。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经济损失,用户们纷纷向平台寻求帮助,但退款之路却异常艰难。
王女士便是受害者之一,她发现支付宝账户在短短一周内被苹果自动扣除了4800元,原因是孩子在她不知情的情况下,为《和平精英》游戏进行了充值。尽管她两次向苹果客服申请退款,并详细说明了情况,但仍遭到了拒绝。同样,李先生也遭遇了苹果账户的盗刷,陌生设备登录他的账户并进行了三次游戏充值,共计1302元。尽管他多次与客服沟通并申请退款,但问题至今仍未得到解决。
“免密支付”的便捷性,使得它在淘宝、拼多多、滴滴、美团等平台上备受欢迎。例如,在拼多多上,只要订单金额不超过100元,用户便可无需密码完成支付;滴滴出行也为芝麻信用分达到350及以上的用户提供了500元限额内的免密乘车服务,支持多种支付渠道。然而,这种便捷性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安全风险。
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免密支付”的投诉案例已累积近6万条,涵盖了用户未经同意被注册该服务、无法顺利取消服务以及开通后出现非授权扣费等情况。这些案例不仅发生在电商平台和会员订阅领域,还涉及到了二手交易等领域。更令人担忧的是,不少案例涉及到了老年人和未成年人,他们在不了解或未经家长许可的情况下,使用了“免密支付”,导致账户资金损失。
当消费者遭遇盗刷等问题时,往往陷入责任难定的困境。平台、支付机构和银行之间相互推诿,使得消费者的经济损失难以得到有效补偿。特别是苹果公司,因其在中国大陆没有设立经营实体,消费者面临境外维权的困境,进一步增加了维权的难度和成本。
面对“免密支付”带来的安全风险,现行法律法规如《电子商务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虽然规定了平台需保障支付安全,但对于这一新型支付模式的具体规定尚不完善。特别是在保护用户权益方面,对于平台的“告知义务”和“默认选项”设置等具体要求,仍缺乏明确的法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