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络上一则关于校招的“喜报”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议。争议的焦点源于中核集团官方招聘平台“中核招聘”发布的一篇文章,文章标题为《我们收到1196273份简历》,并配有一张带有“星星眼”微信表情的图片,展示集团在发布1730个核心岗位需求后,竟然收到了近120万份简历。
然而,这篇文章的发布并未如预期般带来一片叫好,反而引发了社交平台上的诸多质疑。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极低的“录取率”上,尽管中核集团在文章中已澄清实际投递简历的人数为42万余人,而非按每人投一份简历来计算的120万人,但这一澄清并未完全平息舆论风波。不少网友解读出了一种“用工优越感”,并进一步“误读”数据,认为在1200余万毕业生中,竟有十分之一的人选择在看似小众的核能领域求职,这引发了一系列以“120万份简历背后的血泪”“中核招聘的就业奇观”等为题的文章广泛传播。
随着讨论的不断升温,一些网友还翻出了此前关于核能企业中“核二代”“核三代”乃至“核四代”的宣传文章,使得这场争论进一步延伸到就业门槛、人情关系等敏感领域。面对舆论压力,中核招聘随后删除了引发争议的文章,并在4月6日晚发布了另一篇推文《感谢每一份信任,谨记每一份责任》。在这篇推文中,中核招聘感谢了广大网友和学子对中核集团及核事业的关注与热爱,并强调了“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同时,文章还公布了中核集团2025届校园招聘1730类岗位预计录用人数约8000人,并澄清每个求职学子可平行投递20个岗位。
中核招聘在文章中写道:“我们始终坚持认真对待每份简历,不辜负每位学子对我们的认可和信任。”并表态将用心倾听、认真记录每一位应聘者的声音,持续改进每一个细节,用真诚搭建双向沟通的桥梁,努力让求职过程变得温暖、周到体贴。这一回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舆论压力,但背后的深层次问题仍值得深思。
事实上,这场争论背后折射出的是我国能源结构和能源人才结构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近年来,我国核电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高潮。根据国家能源局披露的信息,截至2024年底,我国在运和核准在建核电机组共102台、装机1.13亿千瓦,已成为世界第一核电大国。这一成就的背后,离不开国家对核电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持续投入。
自2020年代左右开始,我国核电进入了新的景气周期。在此之前,受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影响,全球核电发展一度陷入低谷。然而,随着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的研发成功并进入示范阶段,核电项目核准数量逐渐增多。特别是在2020年我国明确提出“双碳”目标后,核电作为无碳排的清洁能源再次受到重视。近年来,我国单年核准核电机组数量不断攀升,连续三年核准量位居全球之首。
随着核电事业的快速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迫切。核能学科虽然起步较早,但一直属于小众专业。由于技术门槛高、适用范围有限以及安全性、机密性等因素的制约,核能相关专业在高等教育中的普及程度并不高。然而,随着核电进入高速发展通道,人才供不应求的问题愈发凸显。近年来,教育部已将核工程与核技术应用列为重点方向,旨在培养更多专业人才以满足核电发展的需求。
尽管核能领域存在着一些误解和偏见,如“高辐射”“高危”等标签,但实际上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安全措施的加强,核电的安全性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未来,随着核能相关专业和项目的公众曝光度增加以及工作机会和待遇的增长,这个“冷门专业”有望逐渐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