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极狐阿尔法新6系震撼登场,20万内尽享华为三激光雷达高阶智驾

   时间:2025-04-08 07:32:04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2025年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各大车企纷纷举起“智驾平权”的大旗,将高阶智能驾驶作为核心竞争点。然而,这一趋势的先声其实早在四年前就已在中国市场响起。2021年,极狐阿尔法S HI版在上海城区道路上进行了首次无剪辑公开测试,这场高阶智能驾驶的展示迅速在网络上引起轰动。极狐不仅因此成为焦点,还创造了三项行业“第一”。

作为首个与华为合作并实现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落地的品牌,极狐与华为在2021年共同推出了阿尔法S HI版,树立了汽车智能化的新标杆。极狐也是中国首个在城市道路上实现高阶智能驾驶量产并推送的品牌,2022年9月,阿尔法S HI版在深圳率先上线了城区NCA智驾导航辅助功能。极狐还是首批进入国家L3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名单的品牌之一。极狐与小马智行、百度Apollo的合作,不仅为用户带来了便捷安全的出行体验,也为城市交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极狐在智能化的道路上并未止步。4月2日,极狐汽车再次发布新品——阿尔法新6系,将智能驾驶的门槛进一步降低,同时大幅提升了智能驾驶的水平。配备3个激光雷达、搭载华为乾崑智驾ADS 3.3系统的阿尔法S6,售价竟然不到20万元。而阿尔法T6则以19万级的定价,重新定义了中大型SUV的品质,为用户提供了百万级豪车的体验,再次彰显了极狐对品质的执着追求。

在软件方面,华为ADS系统无疑具有领先优势,而ADS 3.3版本更是超越了华为此前的所有版本。极狐作为最早与华为合作的车企,为华为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支持,这些数据成为了华为智驾技术不断进化的基石。例如,在某些品牌的智驾车型在中国实测中因无法识别复杂路标而频繁违规时,极狐阿尔法S6搭载的华为乾崑智驾ADS 3.3系统却能轻松应对各种路况。该系统采用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即使在极端恶劣天气下也能保持高精度和高稳定性。阿尔法S6还配备了行业领先的CAS 3.0全向防碰撞系统,能够在各种场景下实现高识别率的障碍物检测和紧急制动。

在硬件架构方面,极狐BE21平台的IEEA 3.0环网架构为高阶智能驾驶提供了强大的支持。阿尔法S6搭载的华为乾崑智驾ADS 3.3系统采用GOD+PDP端到端类人架构,将感知、决策、控制整合为一个统一的神经网络。这种高度集成的架构使得阿尔法S6能够不断学习模仿人类的驾驶习惯,并提升决策效率。极狐平台的数据支持和产品适配校准,使得华为智驾技术的精妙之处得以充分发挥。

极狐阿尔法S6不仅智能驾驶水平出众,其续航表现也令人瞩目。作为20万内唯一配备3个激光雷达、搭载华为乾崑智驾ADS 3.3系统的纯电车型,阿尔法S6的续航里程达到了735km,是同价位中续航最长的中大型纯电轿车。阿尔法T6的最高续航里程也达到了688km,是同级中续航表现最真实的纯电SUV。极狐阿尔法新6系还搭载了大容量三元锂电池,即使在低温环境中也能保持高能量密度和高续航达成率。

在空间舒适性方面,极狐阿尔法新6系也表现出色。阿尔法S6和T6的车身尺寸和轴距均优于同级车型,提供了宽敞的车内空间。座椅采用“10层舒适叠层设计”,符合人体工程学,并配备了座椅记忆、通风、加热、按摩等功能。极狐阿尔法新6系还采用了高强度轻量化车身设计,提升了电池包的能量密度,进一步增加了续航里程。

在安全方面,极狐阿尔法新6系同样表现出色。阿尔法S6的车身抗扭刚度高达63354N·m/deg,堪称全球量产车中的佼佼者。阿尔法T6的车身刚扭刚度也达到了55000 N·m/deg。极狐阿尔法新6系还采用了大量的高强度材料,并在关键部位使用了铝合金和热成型钢,提供了卓越的车身刚性和碰撞安全性。阿尔法S6还搭载了先进的主动安全系统,能够在各种场景下实现高识别率的障碍物检测和及时制动。

极狐阿尔法新6系的生产也同出“大厂”,其诞生于蓝谷麦格纳高端智造基地。麦格纳拥有120多年的豪车制造经验,是众多豪华品牌的专属制造商。阿尔法新6系从诞生之初就继承了BBA同款的顶级制造工艺,并采用了国内外顶尖供应商的零部件。在制造工艺和零部件选择方面,阿尔法新6系都展现了超越同级的品质实力。极狐还注重产品的耐腐蚀性和老化性能,经过严格的测试后,阿尔法新6系在中汽研整车耐腐蚀性能测试中获得了白金等级。

近年来,极狐的品牌形象和市场份额不断提升。2024年,极狐全年共交付81017辆车,连续5个月月销量超过1万辆,坐稳了“万辆俱乐部”。极狐的销量增长不仅得益于其卓越的产品品质,还得益于其逐渐从“理工男”向“技术潮男”转变的营销策略。极狐通过大方展示新技术和创新的营销方式,赢得了越来越多用户的认可和喜爱。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