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人形机器人:资本热捧下的商业化困局与未来探索

   时间:2025-04-08 09:00:50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人形机器人领域近期成为了科技界的热门话题,众多企业纷纷涉足这一领域,试图在这一新兴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从能够跳舞、书写书法到端茶送水,甚至模仿人类表情,人形机器人的功能日益丰富多样。

然而,就在人形机器人市场如火如荼之际,金沙江创投管理合伙人朱啸虎的一番言论却给这股热潮泼了一盆冷水。他公开表示,自己的机构正在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公司,引发了业界对于人形机器人价值的广泛讨论。与此同时,一些企业如智元机器人、千寻智能Spirit AI、它石智航(TARS)等成功获得融资,而估值高达200亿的国内人形机器人独角兽企业达闼机器人却突然崩盘,这一对比鲜明的现象让人不禁对人形机器人的未来产生疑问。

人形机器人的兴起,被视为AI技术从“大脑”向“身体”进化的重要标志。英伟达CEO黄仁勋曾强调AI需要拥有物理存在,这一观点促使科技新贵们开始为AI“塑造身体”。然而,尽管人形机器人市场热闹非凡,但其商业化路径却仍显模糊。

猎豹移动董事长傅盛也对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持悲观态度,他认为人形机器人的落地难度极大,应用前景遥不可及。事实上,人形机器人目前仍处于成本控制、应用场景拓展以及安全可靠性考量的初级阶段。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人形机器人企业的竞争最终将聚焦于AI的“认知能力”上,即“一脑多形”的实现,这也是商业化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尽管如此,人形机器人仍然吸引了大量资本的涌入。美国《时代》周刊甚至将人形机器人评为“2024年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波士顿动力的Atlas能在火星地表翻越岩石,特斯拉Optimus用机械臂冲泡咖啡,这些令人惊叹的成就让人们对人形机器人的未来充满期待。而在国内,人形机器人也并未落后,据不完全统计,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市场融资事件超过30笔,总额突破40亿元。

众多新玩家开始涌入人形机器人领域,其中不乏大厂高管们的身影。他们不仅拥有学术背景,更具备市场敏锐嗅觉和资源整合能力。宇树、智元机器人等企业成为了资本追逐的焦点。宇树在B轮融资后估值一年内暴涨30倍,而智元机器人也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多轮融资,估值高达150亿元。腾讯、百度、阿里、字节等互联网大厂也纷纷入局,试图在人形机器人市场中分一杯羹。

国产人形机器人正努力从实验室走向真实世界。目前,国产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主要集中在服务业、养老护理、车企等领域。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宇树的B端客户种类繁多,包括高校、科研机构、AI公司等。而宇树的早期投资人赵楠也透露,宇树目前已经实现盈利。

车企对人形机器人的热情同样高涨。在上海某汽车工厂,20台人形机器人正昼夜不停地工作,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小鹏、小米、比亚迪、奇瑞等国内外车企纷纷宣布进军人形机器人领域或公布其研发进展。业内人士表示,面对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速放缓的现状,人形机器人或成为车企新的增长点。同时,车企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跨界也并非偶然,这是技术积淀与产业需求形成共振的结果。

然而,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之路仍然充满挑战。朱啸虎认为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路径不清晰,他质疑那些声称有潜在客户的CEO是否只是在凭空想象。高盛也发布报告称,人形机器人距离真正投入生产和日常使用仍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高端人形机器人的单价普遍较高,远超消费级市场预期。同时,国产机器人在技术进展上与国外产品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在这场人形机器人的狂想曲中,真正的主角是那些在服务器里昼夜运转的算法。当华为的昇腾芯片算力突破新高,当科大讯飞的星火模型学会更多技能,一个更深刻的变革正在发生。我们正在创造的不是机器的“人形”,而是人工智能的“人格”。或许当某天机器人不再需要模仿人类,而是以最适合的形态接管人类的基础劳动时,才意味着这项技术真正走向成熟。

在人形机器人领域,资本的追捧终将散去,只有那些能够拥有稳定客户、实现量产、真正走进人们生活工作中的公司,才能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