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滨江物联网小镇的一隅,行芯科技研发中心内灯火通明,程序员们正全神贯注地敲击键盘,一行行代码如涓涓细流,汇聚成中国芯片产业的壮阔波澜。
行芯科技,这家掌握EDA(电子设计自动化)核心技术的企业,不仅是国内唯一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EDA签核工具链供应商,更在签核领域深耕细作,形成了完整的工具链研发布局,填补了国内空白。
“行芯”之名,寓意着与中国芯片产业同行共进。创始人贺青,怀揣着学生时代的梦想,六年前从美国硅谷归来,带领团队从140平方米的办公室起步,如今已将国产EDA签核工具提升至国际顶尖水平,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为中国芯片产业赢得了宝贵的话语权。
贺青的创业之路,始于家国情怀的驱使。EDA作为芯片设计制造的关键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这一领域长期被国外巨头垄断,中国芯片产业因此备受制约。贺青深知,要想实现芯片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必须攻克EDA这一难关。
EDA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至70年代。随着集成电路晶体管密度的增加和设计复杂度的提升,传统手工设计方法已无法满足需求。80年代计算机技术的引入,为EDA的发展提供了契机。经过几十年的迭代,EDA已成为基于软件的方法学、计算机能力、数据理解力和数学优化理论的综合系统。
行芯科技研发的EDA签核工具,如同建筑工程中的监理,对芯片设计方案进行严格审核,确保无误后才能进入生产环节。这一环节至关重要,一旦出现问题,将造成巨大损失。贺青坦言,EDA签核工具是芯片制造上游的关键环节,对高端芯片的制约尤为明显。如今,通过团队的不懈努力,已在这一领域取得了战略性胜利。
尽管EDA对芯片产业至关重要,但从商业角度来看,却是一个相对规模较小的产业领域。与下游的装备制造、材料开发等动辄数百亿、数千亿的估值相比,EDA公司显得微不足道。然而,贺青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这一赛道。他希望能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贡献一份力量,同时也想挑战自己。
贺青的学生时代,是在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度过的。在这里,他受到了老师们“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的鼓励,培养了不局限于现有理论和经验的创新精神。在普渡大学读博期间,他凭借着一股子闯劲和不认输的精神,攻克了导师给予的研究课题,获得了学界著名的谢昆诺夫论文奖。
毕业后,贺青在美国找工作时,拒绝了高薪的量化交易公司,选择了工资并不突出的芯片公司。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在美工作期间,他了解了整个半导体产业链多个环节,从设计到制造,有了全面的行业视角。然而,当他尝试创业时,却遭遇了国外巨头的阻碍。
2018年早春,贺青带着8万美元和一个绿色书包,踏上了回国创业的道路。他回到了杭州滨江,这个被誉为天堂硅谷的地方。在这里,他得到了杭州市滨江区的支持,用“5050人才计划”获得了500万元启动资金和3年免租办公场地。凭借一股子闯劲和埋头苦干的精神,贺青仅用2个多月的时间便推出了技术原型。
如今,行芯科技已从“一人单兵”发展为百人团队,发布了首款全芯片高精度RC参数提取工具,打破了国外巨头的技术垄断。中国多家Top 10半导体企业都与行芯科技展开了深度合作。贺青和他的团队,正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让中国EDA定义未来”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