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全球汽车产业步入“中国时代”的浪潮,上汽集团,这家拥有四十年合资历程的汽车巨头,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自2018年创下705万辆的历史销售高峰后,上汽在接下来的六年里经历了市场的严峻考验。如何在汽车行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重振旗鼓,成为上汽亟待解答的课题。
站在2025年的新起点,上汽集团总裁贾健旭给出了明确的答案:“要么乘风破浪,要么勇敢跳海!”他以“二次创业”的决心,誓要重塑上汽的企业基因,在智能化的大潮中引领中国汽车产业的新方向。这场涵盖战略、技术、人才的全方位变革,不仅关乎上汽的未来命运,更将重新定义国有车企在智能电动时代的角色与价值。
贾健旭强调,上汽必须站在行业领军者(如比亚迪)的发展轨迹上,寻求超越的机会。他回顾了上汽从合资合作时代到电动化、共享化、国际化战略的历程,认为上汽的战略布局一直具有前瞻性。然而,面对新能源革命的浪潮,上汽意识到,过于依赖合资模式的传统大型国有车企,在产品定义和消费者洞察上存在先天不足,亟需变革。
“我们要把失去的五年时间,连滚带爬地抢回来!”贾健旭的话语中透露出坚定的决心。他提出,上汽不仅要学习领先者的经验,更要构建自己的能力和体系。在电动化向智能化转型的竞赛中,上汽确立了“三个护城河”战略:智能底盘技术、清陶固态电池、3.0电子架构,旨在打造核心的技术体系和生态系统。
在临港智能工厂,贾健旭用激光笔勾勒出了上汽的“三层防御体系”:内环是技术护城河,中环是生态壁垒,外环是全球化研产销体系的战略纵深。华域汽车研发的“太极”智能底盘系统,通过23项核心技术和108个传感器,实现了毫秒级全域控制,装备该系统的测试车型在麋鹿测试中表现出色。同时,与华为联合研发的“昆仑”电子架构,算力密度远超行业平均水平,为上汽在智能化赛道上赢得了独特优势。
上汽的全球化布局也进入了新的阶段。在德国慕尼黑建立的欧洲创新中心,已吸纳众多顶尖工程师,开发的MG4电动车型在欧洲NCAP碰撞测试中荣获五星评级。“三大洲制造基地”战略的实施,使得上汽海外业务的毛利率提升至18.7%,创下了中国车企出海的新纪录。
面对未来,贾健旭提出了“延长线竞争”理论,即不在现有赛道上贴身肉搏,而是站在领先企业的发展延长线上布局未来。他预测,到2034年,75%-85%的车辆将实现全自动驾驶,自动驾驶将成为一种购买的服务。上汽已在L4级自动驾驶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测试车连续24小时无接管行驶里程突破1200公里,复杂路口决策正确率高达99.97%。
在能源体系方面,清陶固态电池的产业化突破具有里程碑意义。其第三代固态电池能量密度突破420Wh/kg,实现12分钟快充至80%,在极寒环境下电池容量保持率高达92%。同时,“翡翠”电池回收体系通过原子级拆解技术,实现了材料回收率99.3%,构建了真正的闭环生态。
在人才战略上,贾健旭提出了“55岁必须离开上汽”的宣言,旨在推动人才结构的年轻化。他启动了自上而下的年轻化运动,打破了国企论资排辈的传统,重构了人才能力模型。首批派驻华为学习的百人团队平均年龄31岁,硕士以上占比85%,具备跨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占60%。在上汽培训中心,年轻的智能驾驶首席架构师李文博正带领平均年龄28岁的团队攻克L4级自动驾驶的技术难关。
贾健旭认为,基于未来竞争,上汽要想打翻身仗,干部必须年轻化。在最新任命的127名中层干部中,“85后”占比达68%,最年轻的产品总监仅29岁。通过“火箭计划”,选拔35岁以下青年人才直接进入战略委员会,已有14人参与集团级决策,这一机制创新使得荣威品牌年轻化指数大幅提升。
“在上海这座文化底蕴深厚的海派城市,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我们只有乘风破浪或勇敢跳海两个选择。”贾健旭的话语中透露出对未来的坚定信念。上汽的七年重塑计划,不仅是一场涉及技术范式、组织形态、产业逻辑的深层革命,更是国有企业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转型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