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讨燃油与新能源汽车的关系时,一个复杂而多维的画面逐渐显现。这两者并非简单的对立面,而是汽车产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双重面貌。
全球汽车产业正处于动力形式的过渡时期,燃油车依然保持着强劲的竞争力。然而,数据表明,新能源汽车正迅速崛起。据乘联分会统计,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零售渗透率同比激增12%,达到47.6%,并在下半年连续五个月超过50%的渗透率,标志着新能源车在市场上的强劲势头。
展望未来,乘联分会预测2025年全国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有望达到1330万辆,同比增长20%,市场渗透率预计达到57%。这一系列数据无疑突显了新能源汽车的迅猛发展。
然而,在这场新能源革命中,燃油车并未被完全遗忘。吉利汽车集团CEO淦家阅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强调,燃油车仍是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指出,尽管吉利的新能源车占有率已超过50%,但燃油车仍占据45%的市场份额,且吉利将在燃油车领域继续加大投入。
长城CTO吴会肖和奇瑞控股集团董事长尹同跃也表达了类似观点。他们认为,考虑到全球市场和部分用户的实际需求,燃油车仍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尹同跃特别指出,燃油车技术含量高,发展潜力巨大,电动化过程中也需要高水平内燃机的支持。
这些老牌传统车企的立场,让人不禁联想到丰田章男的观点。丰田章男一直是燃油车技术路线的坚定支持者。他反对加州禁售燃油车的计划,认为全球充电设施的不完善将阻碍电动车的普及。他还指出,盲目推广纯电动车、禁售内燃机车并非明智之举。
在国内市场,尽管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在不断提升,但燃油车依然占据重要地位。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新能源乘用车零售渗透率尚未全年突破50%,且在2024年8月至2025年1月期间,渗透率从53.7%下滑至41.5%,显示出燃油车的市场韧性。
从品牌角度看,丰田、大众、吉利、宝马、本田等品牌在燃油车市场占据较大份额。在燃油车TOP50榜单中,多款车型销量大涨,如捷途旅行者、艾瑞泽8、星越L等。这些车型的成功,得益于新车型的崛起和增配降价的策略。
燃油车在下沉市场、特定价格带以及长途货运、极寒地区等应用场景中,仍保持着较高的用户接受度和偏好度。经济观察报的调研结果显示,在下沉市场,燃油车渗透率超过60%;在10万至15万元价格带,用户对燃油车的接受度达到78%;在长途货运和极寒地区,用户对燃油车的偏好度更是高达85%。
从全球市场来看,燃油车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国际能源署的报告指出,2024年前三季度,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2610万辆,市场渗透率为39.9%。这意味着燃油车在全球市场仍占据超过60%的份额。
从盈利角度来看,国内能完全依靠新能源汽车业务实现自给自足的车企仍是少数。吉利、长城和奇瑞等传统车企在新能源业务领域虽然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需依赖燃油车业务的支持。因此,对于这些车企而言,新能源电动化转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燃油与新能源汽车并非完全对立的存在,而是汽车产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双重面貌。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变化,这两者将共同推动汽车产业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