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在技术与资本的双重驱动下,实现了关键性的飞跃。以DeepSeek和Manus等为代表的创新企业,凭借开源大模型与垂直场景的深度突破,引发了继移动互联网之后的又一轮资本热潮。
根据IDC的最新数据,中国正持续引领亚太地区人工智能市场的发展。预计到2024年,中国生成式AI将占据AI市场总投资的18.9%。随着生成式AI技术的不断进步,到2028年,这一比例预计将攀升至30.6%,投资规模将超过300亿美元,五年复合增长率高达51.5%。这一由万亿级参数模型推动的产业变革,已成为业界的普遍共识。
在这一背景下,初创企业面临着新的战略挑战:未来的发展方向何在?价值创造的核心点又是什么?在中关村论坛的《AI未来论坛》上,启明创投的邝子平、金沙江创投的朱啸虎以及高成资本的洪婧,三位投资界大佬分享了他们对AI未来的预判与见解。
启明创投的创始主管合伙人邝子平指出,在AI 1.0时代,即深度学习时代,中国的人工智能落地场景在全球范围内是最为领先、丰富且具备商业价值的。他认为,对于早期创业投资机构而言,最佳的进入时机是“早半步”——即在技术相对成熟但市场尚未引爆之际。他还提到,DeepSeek的推出及其全球成功,标志着其成本已降至可用水平。AI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其强大的交互能力有望催生全新的知识体系和教案。同时,AI也将为自动驾驶技术的落地提供重要支撑,并解决诸多长尾场景问题。中国在智能硬件消费品方面的强大能力,也将推动AI与智能硬件的深度融合,催生更多创新产品。
金沙江创投的主管合伙人朱啸虎则分享了他对创新周期的看法。他认为,无论是早年的长视频、打车、外卖还是共享单车,都曾经历过被质疑盈利模式的阶段,但最终都证明了其商业模式的可行性。进入科技时代后,元宇宙、SaaS软件以及基础模型领域也经历了类似的泡沫期与快速“证伪”过程。他强调,美国的VC已不再投资于大模型,而是将资金转向AI应用,每个垂直赛道中都有多家公司获得风险投资。他还提到,积极拥抱AI的软件企业将迎来高速增长,而那些在高峰期大量融资、烧钱的企业则可能面临困境。创业公司应全力拥抱开源模型,而非浪费资源去训练底层模型。
朱啸虎进一步指出,技术路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商业场景和产品。只有真正贴近市场需求的场景才能实现快速增长。他还提到,所有AI应用的壁垒都不在AI本身,而在AI之外,如对商业的深刻理解以及国际化战略。在未来五年内,基于文本生成视频的技术仍需借助人工编辑,这为创业公司提供了机遇。他还建议中国创业者在国内磨炼好产品和团队后,尽早出海,以获取更大的盈利空间。
高成投资的创始合伙人洪婧则从技术成熟度和商业化落地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她认为,市场对AI的潜力预期很高,但技术成熟和商业化落地仍需耐心。AI对现有软件产品的影响大致可分为三类:被颠覆、受益以及催生AI服务的新产品类。她强调,未来不会有不拥抱AI的软件企业,无论是ToC、ToP还是ToB领域,都将有大量AI落地应用。技术本身并不足以形成竞争壁垒,必须深度融入客户经营场景,并持续沉淀高质量数据。客户更关心的是预期的交付效果,而非技术本身。
洪婧还提到,生成式AI在商业化应用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幻觉问题、可解释性、可溯源性等。她建议AI创业者不要试图为整个大市场构建所有产品,而应聚焦于为首个目标市场开发最小可行产品,并逐步拓展。她相信,中国必将从“Copy to China”走向“Innovation from China”,并最终成为这场历史机遇中的创新领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