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人眼中,内燃机仿佛已被注定了悲壮的退场命运。然而,2025年的中国汽车市场上,荣威DMH混动发动机凭借46.3%的热效率,一举夺得全球量产发动机的热效率桂冠,上汽集团更是豪言50%的热效率并非终点。这一成就,不禁让人重新审视燃油车与电动车的未来。
热效率的突破,无疑是一场能量的极致挖掘。传统燃油车中,汽油燃烧产生的能量仅有30%能够真正驱动车轮,其余大部分则化为热量与噪音。而荣威DMH的46.3%热效率,意味着每升汽油能够释放更多的动能。这背后,是高压缩比、高冲径比、高EGR率和高燃烧效率的“四高”,以及低摩擦和低泵气损失的“两低”设计的完美结合。尽管电动机97%的效率依然远超内燃机,但内燃机的自我超越,无疑为其赢得了新的生机。
电动车以其静谧性和加速性能在城市通勤中占据优势,但电池衰减和保值率问题却如影随形。相比之下,燃油车的成熟后市场和遍布城乡的加油站网络,为消费者提供了一张安全网。这种确定性,在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显得尤为珍贵。
车企之间的热效率之争,已经超越了技术本身,成为了品牌话语权的较量。比亚迪与吉利为了0.04%的热效率差值展开隔空对决,而上汽则以46.3%的热效率数值笑傲江湖。这场数字游戏背后,是混动技术路线的生死竞速。谁能够率先突破50%的热效率,谁就能在油电共存的时代抢占先机。
而真正的变革,往往隐藏在细节之中。荣威DMH将发动机控制软件完全自主化,实现了0.26秒的超快动力响应。大众则引入了可变截面涡轮和500bar超高压燃油喷射技术,让燃油车既省油又动力澎湃。这些技术突破,让燃油车不再是笨重的机械,而是变成了精密的数据终端。
在电动车企业拼命堆砌电池的同时,燃油车阵营则通过6屏联动、L3级智能驾驶和终身质保等配置,不断拓宽着燃油车的体验边界。纯电与混动的对决中,没有谁会被淘汰,只有选择在被不断重构。城市短途通勤中,电动车的低成本和静谧性无可替代;而长途穿越和极寒环境下,混动车加油即走的便利性依然是刚需。
在固态电池量产迟迟未落地、氢燃料成本高昂的背景下,热效率突破46.3%的混动系统,或许成为了技术过渡期的最优解。市场的多元化发展,最终受益的是消费者。没有落后的技术,只有不适配的需求。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只有不断适应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