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高企“摘帽”背后:政策优惠如何精准“灌溉”企业?

   时间:2025-04-10 00:02:09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期,高新技术企业(简称高企)数量的快速增长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然而,与此同时,多个省份纷纷披露取消企业高新技术资格的情况,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讨论。据南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新质生产力大调研”课题组的统计,2024年广东省共有353家企业失去了高企资格,这一数字相比2023年激增近4倍,其中广州市占据了126家,比例高达35.7%,深圳市则有24家企业上榜,占比为6.8%。

高企,这一身份象征着企业具备较高的技术实力,其认定标准严格,要求企业不仅需持续进行研发和技术成果转化,形成核心自主知识产权,还需以此为基础开展业务,同时企业的经营年限也需达到一定标准。自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启动高企认定工作,并制定了一系列包括财政、税收、金融、贸易等优惠政策,以支持高企的发展。2008年,科技部、财政部及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规定符合条件的企业可享受15%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优惠,以及亏损结转年限延长等福利。

近年来,在国家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推动下,高企申报热潮不断升温。以广东省为例,2015年高企数量仅为10649家,而到了2019年,这一数字已突破5万家,如今更是达到了约7.7万家,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首位。然而,面对诸多政策优惠,为何仍有企业选择“摘帽”呢?

南都的报道指出,高企资格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处于动态管理之中。企业在获得资格后,需每年提交上一年度的知识产权、科技人员、研发费用、经营收入等年度发展情况报表。部分企业因经营不善或某些指标未达标,自然会被取消资格。高企政策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更适合毛利率、净利率高或规模较大的企业。对于部分小微企业而言,由于无需缴纳企业所得税,高企的税收优惠并不具备吸引力,因此,这些企业对维护高企身份的意愿不强。

然而,更令人担忧的是,高企认定过程中存在的违规行为。课题组调查发现,不少企业依赖中介机构进行申报,部分中介甚至主动为企业提供包装服务,甚至存在企业和中介共谋骗补的情况。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以“高新技术企业+诈骗”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获得相关文书130篇,其中19篇与广东高企骗补相关,且多发生在2015年至2017年间。

针对这一问题,业内人士呼吁,有关部门应加强监管,实施动态跟踪,防止企业利用政策漏洞获利,确保优惠政策能够真正惠及有需求的企业。同时,对于现有政策也应进行反思。有专家建议,未来的科技政策激励可以不再区分高企和非高企,只要企业有研发费用支出,即可享受加计扣除政策,让好政策更加精准地支持企业发展,助力其成长壮大。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