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广东云浮市的高速公路上,发生了一起令人震惊的驾驶事件。据“广东交警”发布的消息,一名男子在驾驶过程中,竟然开启了智能驾驶功能后,自己则安心地在座椅上睡觉,而且车辆还处于超速状态。这一行为持续了一个多小时,行程超过100公里。
监控视频显示,该司机双眼紧闭,完全瘫倒在座椅上,而车辆却如同失控般在高速公路上狂飙。这样的场景,让人不禁为可能发生的交通事故感到担忧。将生命安全寄托在尚未成熟的智能驾驶技术上,无异于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
涉事司机在接受调查时表示,当时因为过于疲劳,就打开了智能驾驶功能。然而,疲劳驾驶本身就是一种极其危险的行为。在感到困倦时,应该选择到服务区休息,恢复精力后再继续上路,而不是将驾驶权轻易交给车辆,自己则倒头就睡。
近年来,智能驾驶技术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无论车企如何宣传,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目前智能驾驶的主流技术水平仍然停留在L2级别阶段,如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自动泊车等,这些功能仅起到辅助驾驶的作用。驾驶员必须全程保持主导,并随时准备接管方向盘。
此前,小米SU7事故也引发了公众对智能驾驶技术的广泛讨论。面对复杂的路况或突发情况,智能驾驶技术未必能够精准识别并预判危险,及时做出避让。因此,“慎用智驾”应该成为每一位驾驶员的自觉行为。
换句话说,只要智能技术还停留在辅助驾驶的水平,那么车辆的驾驶员就依然是行车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在开车过程中保持专注,随时应对各种突发情况,这是基本的安全常识,也是交通法律法规的明确要求。然而,这位涉事司机却显然忽视了这一点。
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确规定,机动车驾驶人应当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按照操作规范安全驾驶、文明驾驶。目前,涉事司机已经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受到了相应的处罚。然而,这起事件也引发了人们对交通法规的进一步思考:对于此类行为,仅仅是罚款和扣分是否足够?是否应该将其视为危险驾驶?这些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从报道中还可以看出,交警给涉事司机开出的罚单主要是针对超速和疲劳驾驶。这也反映出智能驾驶技术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之处,导致监管工作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因此,车企在宣传推广过程中极易出现概念混淆的情况,让用户对辅助驾驶、自动驾驶等概念缺乏清晰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对于驾驶员在智能驾驶场景下的责任界定也缺乏明确、统一的法律依据。
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需要加强针对车企和驾驶员的安全宣传教育,引导大家形成“谨慎使用智能驾驶”的安全共识;另一方面,还需要加快智能驾驶的立法立规工作,及时填补监管空白。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更加稳健、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