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近期公布了一项重要举措,正式发布了新一批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公告,此次公告不仅推出了多达1254个特色品种,还坚决撤销了存在“仿种子”问题的313个品种。
“仿种子”问题长期困扰着种业市场,这些所谓的“仿种子”往往是对原有品种的简单修饰或模仿改良,它们与原品种高度相似,甚至直接盗用他人的亲本材料,对市场秩序造成了严重破坏。此次撤销行动,标志着农业农村部在健全品种登记动态管理机制、推动品种更新换代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仿种子”问题,农业农村部明确表示,将持续加大专项整治力度,不仅加强登记品种的跟踪评价和鉴评推介工作,还致力于加快优质特色品种的推广应用。同时,农业农村部正在紧锣密鼓地修订品种登记办法,强化DNA指纹技术的应用,严格品种登记的审查流程,确保从源头上阻止“仿种子”流入市场,为种业自主创新与原始创新提供有力保障。
据天眼查信息显示,目前我国种子相关企业数量已超过202.8万家,且这一数字仍在持续增长。仅2025年至今,新增注册的相关企业就已超过9.3万家,显示出种业市场的蓬勃活力和巨大潜力。
从地域分布来看,山东省、江苏省和河南省在种子相关企业数量上位居全国前列,分别拥有超过23.1万家、15.1万家和14.4万家相关企业。这些地区不仅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优越的自然条件,还拥有较为完善的种业产业链和强大的科研创新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种业市场整体呈现健康发展的态势,但仍有一部分企业面临着司法风险。据天眼查风险数据显示,涉及司法案件的种子相关企业约占总数的2.39%,这提醒我们在推动种业市场发展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企业合规经营和风险防范的监管。
面对未来,农业农村部将继续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动种业市场持续健康发展,为我国的粮食安全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