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假期期间,中国多地高速公路上出现了醒目的警示标语,提醒驾驶员在高速驾驶时需谨慎使用智能辅助驾驶系统。这些标语包括“前方施工,关闭智能辅助驾驶”、“智能驾驶只是辅助,高速开车仍需专注”和“辅助驾驶有风险,高速行车需谨慎”等。这些警示的出现,与近期发生的一起智能驾驶事故密切相关。
不久前,安徽铜陵枞阳高速路段发生了一起涉及小米SU7车型的智能驾驶事故。车辆在NOA(Navigate on Autopilot)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下发生碰撞并爆燃,导致车内三名年轻乘客不幸遇难。事故原因仍在调查中,但这一悲剧已给智能驾驶行业带来巨大冲击。
2025年,智能驾驶技术成为汽车行业竞相追逐的热点,几乎所有车企都卷入了“全民智驾”和“高阶智驾”的军备竞赛。多家车企已明确表示,将在年内进入L3级智能驾驶赛道。然而,一位智能驾驶头部企业负责人表示,虽然技术在进步,但当前“全民智驾”的概念还为时尚早,担忧不成熟的智能驾驶技术被滥用,可能引发严重后果。
此次事故也让智驾“Corner case”(边角案例)这一概念进入公众视野。智能驾驶技术虽然在常规场景下表现良好,但在极端或特殊场景中仍存在局限性。例如,在此次事故中,高速路黑夜占道施工就是智能驾驶系统难以应对的一个场景。
事故车辆小米SU7为标准版车型,其配置不及高配版,这也引发了关于不同配置车型在极端环境下安全性能差异的讨论。小米SU7标准版在电池包壳体抗压强度、电芯间隔热材料层数以及智驾硬件等方面与高配版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影响了其在极端条件下的表现。
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行业内外对于安全性的关注也日益增加。上汽通用五菱技术中心智能架构高级技术官林智桂表示,传感器有能力边界,此次事故提醒人们要理性使用智能驾驶功能,并了解其功能边界。他同时提到,修路信息未来将被整合到车企的系统中,以提高智能驾驶的安全性。
智能驾驶技术的竞赛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还体现在成本和市场推广上。多家车企已将智能驾驶车型价格拉至10万元级别,甚至更低。然而,这种快速降低成本的做法也引发了一些质疑,有业内人士担心车企在追求速度和成本的同时,可能会牺牲产品的安全性。
在智能驾驶技术的军备竞赛中,车企不仅需要关注技术的先进性,还需要关注技术的成熟度和安全性。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表示,媒体应普及科学知识,让公众正确理解“全民智驾”的含义,并强调智能驾驶技术的安全性。
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是大势所趋,但其安全性问题不容忽视。车企在推广智能驾驶技术时,应更加谨慎和负责,确保技术的成熟度和安全性。同时,消费者也应理性看待智能驾驶技术,了解其局限性,并在使用时保持专注和警惕。
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车企在追求技术创新和市场推广的同时,也需关注成本控制。然而,降低成本不应以牺牲产品安全性为代价。车企应平衡技术创新、成本控制和安全性之间的关系,确保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可靠的产品。
尽管智能驾驶技术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各种挑战和问题,但其对提升交通出行安全性和效率的巨大潜力不容忽视。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智能驾驶有望为人们的出行带来更加便捷和安全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