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高能束流发生器实验室取得了一项重大突破,成功在模拟微重力环境下,利用冷阴极电子枪技术完成了“太空级”3D打印的首次应用。这一创新不仅标志着中国在高端制造技术领域的又一次飞跃,也为未来的“太空制造”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悉,此次实验中,一台尺寸为两米见方的3D打印机制造出了一个精密的钛合金结构件。这一成果有望成为中国在太空探索与制造领域的重要加工工具,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在太空环境下的制造能力。
长期以来,冷阴极电子枪技术一直为国外所垄断。然而,中国科研团队通过不懈努力,成功攻克了电源负载阻抗匹配难、束流功率小等一系列技术难题,自主研发出了寿命长、功率大的冷阴极电子枪。这一技术的突破不仅打破了国外垄断,更为我国在多个高端制造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此基础上,中国科研团队进一步研制出了国内首台基于冷阴极电子枪的3D打印设备。该设备在地面实验中已经实现了超过1000工作小时的稳定熔丝成形,展示了其卓越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为了满足太空环境的需求,团队又克服了小型化、轻量化的难题,成功研制出了体积仅为地面设备四分之一的“太空级”冷阴极电子枪3D打印原理样机。这一创新不仅大幅降低了发射成本,更为未来的太空制造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作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的直属单位,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自1957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航空材料、制造工艺、专用装备等基础、应用技术和工程转化研究。多年来,该研究院为我国新型飞机、发动机、导弹等航空装备的研制和航空工厂的技术改造提供了大量先进制造技术和工艺装备,为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