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领域,最新一期的《2025年人工智能指数报告》由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隆重发布,揭示了全球AI技术的最新进展。报告显示,在2024年度全球重要大模型的贡献中,中国以15项成果脱颖而出。在这些重要机构中,谷歌与OpenAI以各占7席的成绩并列榜首,而阿里巴巴则以6个入选模型紧随其后,位列第三。
这份备受瞩目的年度报告,自2017年首次发布以来,已连续八年由斯坦福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李飞飞教授领衔编制。其多维度的评估框架和跨年度的数据追踪,为全球学术界和产业界提供了观察AI技术演进的重要视角。
斯坦福报告指出,中美两国在全球AI领域的影响力最为显著。值得注意的是,中美模型的性能差距在近年来显著缩小。从2023年的17.5%骤降至2025年的0.3%,这一变化表明两国在AI技术上的实力已日趋接近。
阿里巴巴作为中国科技公司中的佼佼者,在入选的重要大模型数量上独占鳌头。其6款入选模型,包括Qwen-72B、Qwen1.5-72B、Qwen2-72B、Qwen2.5-72B、Qwen2.5-32B和QwQ-32B,不仅展示了中国AI技术的强大实力,也推动了中国AI在全球范围内的崛起。
阿里巴巴通义实验室在开源模型方面的贡献同样令人瞩目。至今,该实验室已开源了200多款模型,其中千问模型在全球的衍生模型数量已突破10万,超越了美国的Llama模型,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开源大模型。这一成就不仅彰显了阿里巴巴在AI技术上的领先地位,也为中国AI生态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报告还指出,中美两国在AI模型性能上的差距缩小,阿里巴巴的通义千问模型功不可没。近年来,中国模型的性能逐步逼近美国,这一趋势在LMSYS聊天机器人竞技场上得到了体现。从2024年1月美国顶级模型优于中国最佳模型9.26%,到2025年2月这一差距缩小至仅1.70%,中国AI技术的快速进步显而易见。
在具体性能表现上,中国模型也在逐步缩小与美国模型的差距。以MMLU、MMMU、MATH和Humaneval等基准测试为例,美国领先模型在2023年底的表现显著优于中国同类模型。然而,到了2024年底,这些差异已显著缩小。这一转变的背后,离不开阿里巴巴和DeepSeek等中国企业的持续努力和爆发。
在训练数据量和算力需求方面,中国模型也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以Qwen2.5-72B为例,其训练数据量略高于Llama-405B和DeepSeek-V3,成为截至2024年训练数据量最大的模型。同时,中国模型在实现顶尖性能的同时,所需计算资源显著低于多数主流大语言模型。这一优势使得中国AI技术在全球竞争中更具竞争力。
阿里巴巴在AI领域的投入也堪称激进。今年年初,阿里巴巴CEO吴泳铭宣布未来三年将在AI和云计算领域投入3800亿元人民币,以加速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提升AI基础模型的研发、推动AI应用的转型升级。这一举措不仅彰显了阿里巴巴对AI技术的重视,也为中国AI生态的繁荣注入了强劲动力。
在开源生态方面,阿里巴巴同样取得了显著成就。从2022年开始,阿里巴巴采取开源措施,将自家的基础模型开放给AI社区,构建了强大的开源生态。目前,通义已接入29万家企业,包括90%的互联网公司、90%的上市商业银行和90%的汽车品牌等。Qwen开源模型在国内备受青睐,成为众多科研机构和创业公司开发自己模型和产品的重要基础。
除了阿里巴巴外,DeepSeek等中国企业也在AI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DeepSeek发布的DeepSeek-R1模型在性能上同样表现出色,成为中国AI在全球舞台上的又一重要力量。如今,阿里巴巴和DeepSeek已成为中国AI在全球竞争中激烈角逐的两股领先力量。
在AI技术的应用方面,中国也取得了诸多突破。例如,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基于Qwen开源模型发布了新一代天文大模型“星语3.0”,为中国天文学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同时,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与阿里云基于Qwen开发了国际首个“月球科学多模态专业大模型”,为月球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阿里巴巴的通义千问模型在AI for Science科研领域也备受欢迎。该模型已服务300多家科研院所和高校,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这一成就不仅彰显了阿里巴巴在AI技术上的领先地位,也为中国科研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展望未来,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中美两国在AI领域的竞争将更加激烈。然而,无论竞争结果如何,中国AI技术的快速进步和全球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这一背景下,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AI将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