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传统汽车制造商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转型压力。今年,汽车行业迎来了两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变化:一方面,从第三季度开始,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已经超越了燃油车;另一方面,众多传统车企的销量出现了两位数的百分比下滑。
这一趋势的明显体现是,新能源汽车的普及不仅改变了消费者的购车选择,还深刻影响了整个汽车行业的格局。根据乘联会的数据,尽管今年前三季度国内乘用车零售总量达到1557.43万辆,同比增长2.2%,但部分老牌车企的销量却遭遇了严重下滑。如果将主力车企的销量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原本相对稳定的销量周期在今年上半年出现了显著的波动。
在新能源汽车的强劲势头下,燃油车逐渐成为了“非主流车型”。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车的销量达到了713.2万辆,同比增长37.4%。与此同时,以新能源汽车为主力产品的比亚迪,在1到9月间累计产量达到了276.09万辆,同比增长30.68%,增幅甚至高于去年。新势力车企如小鹏、蔚来等也表现不俗,其中小鹏汽车在第三季度交付了4.65万辆,蔚来品牌则交付了6.1万辆新车,均创下了单季交付量的新高。
新能源汽车之所以能够迅速崛起,价格优势是其中的关键因素。随着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体系的不断完善和规模效应的逐渐显现,其研发成本大幅降低。今年,除了6月外,新能源汽车的加权平均价格均呈下降趋势,且最近两个月已经跌至整体乘用车价格以下。政策扶持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虽然产业端的补贴在逐步退坡,但消费端的补贴力度却空前加大。
然而,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并不意味着燃油车将完全消失。在某些特殊应用场景中,如长途运输和极端气候驾驶等,燃油车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同时,在一些石油能源便宜或充电设施不完备的国家或地区,新能源汽车的推广速度可能并不如中国这般迅速。事实上,欧美市场的新能源汽车进展并不如预期,一些老牌车企如奔驰、宝马、大众等纷纷推迟了纯电产品产量达到目标的时间节点。
面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冲击,传统车企的转型迫在眉睫。一方面,它们可以寻求“出海”战略,利用海外市场对燃油车的需求来延续生命线。从产业政策上看,除了部分激进的国家如欧盟和日本计划到2035年禁售纯燃油汽车外,北美、中东、东南亚、南美等市场的产业政策还较为柔和,为燃油车的发展留下了空间。另一方面,传统车企也在呼吁“油电同权”,希望政策能够逐步回归公平,推动燃油车用户的正常消费。
然而,从根本上讲,产业历史的进程已经无法逆转,转型是传统车企的唯一出路。一些已经开始转型的传统车企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如上汽集团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亮眼。但转型的难点并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如何适应新赛道的市场打法。规模化是解决新能源汽车盈利难题的关键,但在车企普遍营收下滑的情况下,这并非易事。
因此,对于传统车企来说,时间已经变得异常紧迫。如果无法拿出破釜沉舟的勇气,摆脱旧的研发和销售模式,主动适应新市场和新环境,那么等待它们的只能是市场的残酷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