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动力电池安全新国标:零容忍时代来临,你的车达标了吗?

   时间:2025-04-12 00:46:09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日,我国电动汽车产业迎来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政策变动,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颁布了GB38031-202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这项被誉为“最严苛电池安全标准”的新规,预定于2026年7月1日正式生效,它首次将电池安全性能提升至法律高度,明确规定“不起火、不爆炸”为强制性标准,彻底终结了行业内对电池热失控风险的侥幸态度,动力电池安全监管进入了一个“零容忍”的新纪元。

相较于旧标准,新国标实现了六大核心升级,全面提升了电池的安全性能。首先,在测试方法上,新标准在传统针刺试验和外部加热测试的基础上,新增了“内部加热片触发热失控”的测试方法,以模拟电池内部短路等复杂故障场景,同时调整了针刺试验的速度,使其更贴近实际失效模式。

其次,新标准首次将底部撞击测试纳入强制要求,以应对飞石撞击等底部侵入风险。测试要求电池包或系统在遭受直径30mm钢球以150J能量撞击后,不得出现泄漏、起火或爆炸,仅允许离地间隙大于或等于200mm的N类商用车豁免,乘用车则全部纳入监管范围。

针对超快充技术的发展,新标准也提出了严格的安全要求。规定电池在经历300次快充循环(SOC区间20%-80%)后,仍需通过外部短路测试,以确保快充性能的稳定性,防止因高频充放电导致的性能衰减和安全隐患。

新标准还对盐雾试验进行了优化,删除了低压上电监控要求,简化了试验流程,同时延长了试验后的监测时间至2小时,以确保延迟性爆燃风险的可控性。

这项新规的实施,将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产生深远影响。对于新能源汽车企业而言,新标准将提升安全成本和技术壁垒,迫使企业重新设计电池包结构,强化底部防护和热管理系统。预计满足新规的电池系统成本将增加约15%-20%,这将推动企业加速向高安全、长寿命技术转型。

对于电池行业而言,新标准将淘汰一批落后产能。二线电池企业面临巨大改造压力,预计将有30%的产能因无法达标而退出市场。而头部企业如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已积极布局“多层级热失控阻断”技术,固态电池则因其天然的热失控抑制能力,有望成为新规下的技术突破口。

同时,新标准还将催生百亿级的检测认证市场需求。底部撞击测试、2小时热失控监测等新增项目需要第三方实验室的支持,预计2026-2027年检测认证市场规模将突破500亿元。

新标准还将对保险与金融市场产生影响。符合新标准的车型保费有望下浮15%-20%,同时电池终身质保条款或将剔除“热失控”免责项,这将进一步提振消费者信心。

GB38031-2025不仅是技术标准的升级,更是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重构。从材料创新到系统集成,行业需要以“安全”为原点,推动全链条技术迭代。同时,新标准对钠离子电池、锂金属电池等新型储能装置的兼容性,也为技术多元化发展预留了空间。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