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中国乘用车市场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发布会风暴,这股热潮让人感受到了市场的激烈竞争与车企们的急切心态。
据统计,整个3月,线上线下新车发布会数量超过了50场,几乎每天都有新车上市,其中3月10日更是达到了单日五场的高峰,这样的频次直逼传统的销售旺季“金九银十”。清明小长假后,新车上市的势头依旧不减,直至月底上海车展前夕,车企们的发布会日程依然排得满满当当。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车企们将发布会视为争夺消费者注意力的关键战场。然而,一些发布会却陷入了“参数堆砌”和“技术自嗨”的怪圈,某新势力品牌在短短30分钟的发布会上抛出了大量专业术语,而某传统车企更是投入巨资打造的发布会,却仅传递了有限的有效信息。这种背后反映出的,是车企们对于销量和融资的迫切需求,也让这场流量游戏逐渐失控。
近期,一些车企因虚假宣传和技术安全问题而遭到消费者质疑。极氪009的“零自燃”宣传被车主维权事件所打脸,小米SU7的事故更是暴露了智驾营销的安全隐患。这些事件表明,车企们利用消费者对技术的认知盲区,通过“黑科技”包装和虚假数据所制造的神话正在被一一打破。
更值得关注的是,行业规范与监管的滞后,使得发布会成为了一个模糊地带。车企们大肆宣传自己的所谓核心技术,却往往忽视了用户体验。过度强调配置和成本,无论能否实现,都先将硬件装配在汽车上,再通过后续OTA升级推送,这些所谓的美好功能,实际上却成了期货。这种本末倒置的传播逻辑,正在严重透支消费者的信任。
浏览近期的发布会信息,不难发现智能驾驶(智驾)的出镜率和重要程度显著提升。2025年被业界称为“智驾元年”,已有超过20家主流车企发布了新一代智驾战略。智驾功能从高端车型专属迅速下探至10万元级燃油车,“智驾平权”“全民智驾”已成为行业热词。然而,这场智驾竞速背后,却隐藏着数据与安全的双重危机。某广东车主发现,车辆每次误操作都会被标记为“贡献数据奖励50积分”,这种风险驾驶数据在车企眼中竟然只值5毛钱。更有车企以“平权”之名,将阉割版智驾推向中低端市场,这种行为不仅让消费者暴露在安全风险中,更将智驾技术异化为数据采集工具。
面对如此严峻的市场环境,车企们如何才能穿越这段艰难的周期?在车叔看来,车企们需要从内卷突围、渠道共生和战略定力三个方面入手。内卷已成为行业常态,但车企们需要升级内卷的维度,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长城汽车通过“高端化+出海”战略,实现了销量持平下的净利润大幅增长,证明了价值战比价格战更具可持续性。同时,经销商作为车企的“毛细血管”,其健康度直接决定车企竞争的胜负。部分车企为冲量压库,导致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居高不下,这种竭泽而渔的做法终将反噬品牌。最后,车企们需要具备战略定力,拒绝短期主义陷阱。比亚迪和零跑等车企通过“智驾平权”战略,将高阶智驾下探至更低价位车型,通过规模效应降低成本,取得了显著成效。这表明,具备战略定力的企业更能抵御行业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