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手机隐私保护的话题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起因是细红线公司创始人罗永浩在社交媒体上发出质疑:“为何用户频繁抱怨App偷听并推送广告,却没有厂商推出物理关闭麦克风的手机?是否因为与软件行业的利益纠葛过深?”这一提问迅速引发了广泛讨论。
事实上,手机及App的隐私权限问题一直是互联网热议的焦点。众多个人敏感信息的安全牵动着每个用户的心,而App违规收集用户信息的行为,尤其是静默录音,更是曾在315晚会上被曝光。尽管手机厂商在隐私保护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但用户的质疑和不满声浪依旧未减。
面对罗永浩的质疑,华为终端BG CTO李小龙迅速响应,转发其博文并附上华为手机超级隐私功能的截图,暗示用户“试试这个”。华为的这一功能首次搭载于Harmony OS 2操作系统,支持一键切断麦克风、摄像头、定位等敏感权限,通过微内核架构实现权限隔离,即便是后台进程也无法突破限制。在华为Pocket S上,该功能还升级支持了折叠启动,手机折叠时自动触发隐私保护。
OPPO和vivo同样拥有类似功能,分别被称为“VIP模式”和“隐匿模式”。这些功能允许用户一键关闭摄像头、麦克风、定位服务。OPPO的VIP模式集成在Find N3、Find X7系列的物理三段式按键中,推至最上即可激活。vivo的隐匿模式则在此基础上,还支持模糊后台显示内容。这些“一键自闭”模式通常被设定为商务用途,在秘密会议等场景下使用,并未广泛宣传其日常保护效果。
然而,这种极端的隐私保护模式虽然能彻底避免App调用或收集信息,但在日常使用中却可能带来诸多不便。以OPPO为例,许多用户反映VIP模式容易误触,一旦激活,系统将全局切断所有敏感权限,导致手机无法正常使用定位、通话等功能。甚至有人调侃其为“小偷模式”,因为激活后的手机无法通过OPPO的查找功能定位。
面对用户的反馈,OPPO后续开放了三段式按键的自定义功能,允许用户设置为常规的响铃/震动/静音模式,避免了误触问题。这一改动表明,尽管“一键自闭”功能在隐私保护上效果显著,但其在日常使用中的适用性仍有待考量。
实际上,手机厂商在隐私保护上早已采取了多种措施。除了“一键自闭”功能外,主流手机系统还提供了透明的权限管理方案。每当App调用敏感信息时,系统都会在状态栏提供高亮显示,并记录权限使用日志。同时,针对一些“不授权不给用”的App,手机厂商还推出了隐私替身功能,向App提供空白信息以保护用户隐私。
手机厂商还采用敏感数据端侧处理的方式处理个人信息,并建立芯片级的隔离空间存放用户的生物特征。原始数据在独立芯片中加密,不存储也不传输,有效保障了用户隐私的安全。
尽管如此,罗永浩的质疑仍然提醒我们,在AI技术遍地开花的时代,数据驱动已成为趋势。既要保护好用户的个人隐私,又要借助个人数据提供精准的服务,并非简单的一刀切就能解决。手机厂商需要在隐私保护和服务精准性之间找到平衡点,确保用户在享受便捷服务的同时,隐私安全也能得到充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