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度,中国汽车市场的产销规模再度跨越3000万辆大关,连续十六年蝉联全球榜首。这一辉煌成就背后,中国车企们纷纷试图在“弯道超车”的竞赛中占据先机。然而,在这场激烈的角逐中,它们的财务状况究竟如何呢?
据不完全统计,A股和H股市场中至少有15家车企已经发布了2024年度的财务报告或业绩预告。通过仔细梳理,《财圈观察》发现,这15家车企的整体利润水平达到了约613亿元人民币。其中,11家车企实现了盈利,若仅计算这11家企业的盈利总和,则数字将跃升至约960亿元人民币。(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上汽集团尚未发布完整的年报,其利润数据以预计的高值进行计算。)
然而,并非所有车企都迎来了丰收的季节。上汽、广汽以及北京汽车等企业的利润出现了显著的下滑,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合资品牌市场地位的下降。尤其是上汽集团,其业绩预告显示,上汽通用因计提相关资产减值准备而导致了约78.74亿元的财务损失。长安汽车虽然实现了收入的增长,但利润并未随之提升,这主要归因于其新能源子品牌尚未实现盈利。具体来说,阿维塔在2024年净亏损达到了40.18亿元,而深蓝汽车也录得了15.72亿元的净亏损。
江淮汽车的情况则显得颇为特殊,它由盈利转为亏损。但这一变化并非源自其自身经营的问题,而是受到了联营企业大众安徽经营业绩亏损的影响。据业绩预告显示,江淮汽车因大众安徽的亏损而确认了约13.5亿元的投资损失(年报中这一数字为13.4亿元)。与此同时,蔚来汽车仍然承受着亏损的压力,但这也激发了其强烈的胜负欲。一方面,蔚来内部正在展开一系列的改革;另一方面,它也立下了在今年第四季度实现盈利的宏伟目标。
在海外市场方面,中国车企的收入增速普遍加快,出海掘金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全行业加起来都赚不过丰田一家?”市场区域的差异或许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丰田作为全球化的车企,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广阔的市场;而中国车企则主要聚焦于本土市场。不过,近年来,“全球化”已成为中国车企的口头禅,大家都在积极寻求“走出去”的机会。
从各大车企的年报中可以看出,“走出去”确实带来了可观的收益。以长城汽车为例,尽管其在国内市场的销量表现一般,但却凭借海外市场的高溢价销售,成功跻身盈利榜的前列。年报显示,长城汽车海外销量达到了45.41万辆,同比增长44.61%,占总销量的近四成。其境外业务的毛利率高达18.76%,收入占比也提升至39.7%。
除了长城汽车外,其他车企的海外市场收入也在快速增长。例如,长安汽车2024年的海外销量达到了53.6万辆,同比增长49.6%;海外收入达到324.26亿元,同比增长57.90%。从毛利率的角度来看,海外市场为26.20%,而国内市场仅为12.07%。广汽集团的情况也类似,其2024年的营收规模达到了1174亿元(增幅高达113%),其中海外市场的毛利率为14.72%,而境内市场仅为2.52%。
这些数据都在证明,海外市场对于中国车企来说是一块诱人的肥肉。从整个行业来看,中国车企正站在出海的风口上。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达到了585.9万辆,同比增长19.3%,连续两年位居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凭借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相关技术,中国车企还探索出了其他出海的新路径,如零跑汽车与Stellantis集团的合作等。
当然,中国汽车出海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贸易壁垒、关税政策以及本土化适应等方面的挑战依然存在。尽管出海势在必行,但这无疑也对车企的能力和智慧提出了更高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