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独立开发者王智远观察到,智能体平台热潮刚刚平息,MCP(多接入边缘计算协议)又成为了新的技术焦点。阿里云率先推出了MCP平台,随后腾讯云和百度云也相继跟进,其中百度云预计在4月25日的Create大会上发布相关产品。
面对这股热潮,王智远指出,开发者总是冲在前面探路,但最终获益的往往是大企业。如果想在MCP领域赚到钱或开发出对企业、个人有用的产品,就需要深入了解云平台及其生态,明确它给企业、个人提供什么样的价值场景,从而找准机会点。
那么,各大云厂商在MCP协议上有什么不同呢?王智远认为,这主要体现在战略角度上。阿里云强调全球化与全栈式技术布局,将自家服务如高德地图、菜鸟物流等转化为MCP基础设施,形成了一个“应用即协议”的生态闭环。腾讯云则侧重于生态整合,利用微信的巨大社交广场,为开发者和企业搭建了一个个“小摊位”,并采用边缘无服务器架构,让数据处理更快、更便捷。
百度云则选择了工具生态普惠的路线,希望通过MCP Store构建一个类似“AI时代的Github+AppStore混合体”,让开发者能够方便地共享和使用各种AI工具和模型。字节跳动则采用了“内容+AI+云”的三螺旋战略,用内容池构建MCP服务,并通过火山引擎开放了“一句话开发”能力,降低了开发门槛。
AWS则聚焦于语音交互底层设施,通过Amazon Nova Sonic语音模型与Bedrock服务结合,构建了“语音+工具调用”的模式。这些不同的战略路径,反映了各大云厂商根据自身优势和市场需求做出的不同选择。
对于开发者来说,应该如何选择MCP平台呢?王智远认为,关键要看生态。所谓生态,实际上是厂商自身的客户选择。阿里云作为全行业渗透的超级基建,其生态壁垒是电商+政务双引擎,适合深度对接传统行业系统且对国产化合规要求高的企业级项目。百度智能云则凭借“地图+搜索双入口”和千帆AppBuilder等工具,吸引了大量中小开发者,适合快速调用地理信息服务或参与工具分成的开发者。
腾讯云则利用微信和QQ的超级入口以及边缘计算网络的优势,适合社交裂变类的应用,如小程序电商等。字节跳动则围绕内容创作、流量赋能和工具赋能这三点,适合内容创作者和电商品牌。AWS则像全球企业的“技术基石”,适合跨国项目或需要全球化部署的开发者。
那么,在MCP开发领域,什么样的人能赚钱呢?王智远指出,从商业逻辑来看,企业愿意为MCP服务买单,是因为它能帮企业省时间、省力气或少花钱。因此,赚钱的MCP服务通常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深度整合,能够将企业内部的多个系统连接起来,实现数据的自动化处理和流程的优化;二是标准化可复制,能够快速满足中小企业的需求,降低开发成本。
云平台提供的MCP服务,正是将复杂的API对接、权限管理、负载均衡等底层问题都解决掉,让企业可以专心搞业务创新。随着Serverless架构的普及,MCP服务可能会按实际调用量收费,进一步降低企业使用的门槛。
王智远还强调,从赚钱的角度看问题,就是找到满足用户需求并让他们愿意掏钱的场景。在MCP Server上做出有效产品并赚到钱,需要换个角度看问题:先看云厂商的战略选择,再了解他们的用户,然后围绕用户需求开发新产品并卖出去。这比单纯自己闭门造车要强得多。
最后,王智远还提到,真正的产品跑通不仅是上线,还要找到愿意付费的用户群体,证明其市场价值。就像玩变形金刚一样,先做个基础版本,然后逐步升级,每一步都要能真正使用并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