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市场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一个引人深思的现象逐渐浮出水面:在众多新兴汽车品牌的产品矩阵中,纯电动与增程式电动车几乎占据了全部席位,而技术层面更为精进的插电式混合动力(PHEV)车型却难觅踪迹。这背后的原因并非新势力车企无心插足,而是实力所限,难以企及。
插电式混合动力技术,其复杂性与优越性并存。从结构原理上讲,它与增程式电动车有着不解之缘,但技术上的飞跃却让它更胜一筹。简而言之,插电式混合动力就是将增程式的理念与发动机直驱能力相结合,实现了动力系统的全面升级。
增程式电动车采用的是“串联式”混合动力系统,发动机仅作为发电装置,不直接参与车辆驱动。这种设计虽简洁,但能量转换过程中难免会有所损耗——燃油的化学能需经过发动机、发电机、电动机的两次转换,才能转化为车辆的驱动力。反观插电式混合动力,其“混联式”结构则兼顾了串联与并联两种模式。在高速巡航等发动机高效运转的情境下,可直接切换至发动机驱动模式,减少能量损失;而在需要强劲动力时,发动机与电动机又可并联工作,共同输出,展现了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的卓越性能。
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的灵活性,使得各部件始终能在最佳效率区间内运行。实际测试显示,优秀的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在高速工况下的油耗,相比同排量燃油车可降低30%以上,即便是与增程式电动车相比,也拥有显著优势。以比亚迪DM-i系统为例,其在NEDC工况下的百公里油耗低至3.8L,而同等尺寸的增程式电动车在电池电量耗尽后,油耗往往高达6-7L。
从用户价值的角度来看,不同动力形式的车型各有千秋,但插电式混合动力在当前阶段展现出了独特的综合优势。纯电动车型在驾驶品质、使用成本和环保性方面表现出色,但“里程焦虑”始终困扰着消费者。增程式电动车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焦虑,但电池电量耗尽后,驾驶体验和经济性都会大打折扣。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则提供了更为均衡的解决方案:日常短途通勤可纯电行驶,享受电动车的诸多优势;长途出行时,又可自动切换至混动模式,无需改变驾驶习惯。
然而,新势力车企在动力形式选择上的局限性,也与其生产资质密切相关。根据现行规定,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分为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等不同类别。新势力车企大多通过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的方式获得准入资格,因此其生产范围自然局限于纯电动领域。增程式电动车因结构与纯电动车高度相似,仅增加了一个燃油增程器,因此也被纳入同一资质范畴。相比之下,传统车企凭借燃油车生产资质,可以自由开发插电混动车型。这种资质壁垒,无疑使新势力车企在动力形式选择上处于不利地位。
在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日益多元化的今天,新势力车企在插电式混合动力领域的缺席,无疑限制了消费者的选择空间。未来,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不断发展,资质管理体系有必要进行相应调整,以允许新势力车企开发插电混动车型,从而促进市场的充分竞争。同时,插电式混合动力技术本身也在不断进步,下一代系统将向更高电压、更大电池、更强电驱方向发展,进一步模糊与增程式电动车的界限。在政策、技术和市场的共同推动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有望迎来多技术路线并行发展的全新格局,为不同使用场景下的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