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这片风起云涌的竞技场上,理想汽车的故事犹如一部跌宕起伏的剧情片,引人深思。曾被誉为“利润王者”的理想汽车,近期发布的2024年度业绩报告却透露出一丝凉意。尽管全年归母净利润达到80亿元人民币,这一数字在行业内依旧亮眼,但与2023年的118亿元净利润高峰相比,下滑幅度高达31.9%,利润减少了近38亿元,犹如一盆冷水浇在了理想汽车的热情之上。
与蔚来和小鹏这两位“蔚小理”阵营的同伴相比,理想汽车显得尤为突出。蔚来全年亏损224亿元,小鹏则持续烧钱,而理想汽车不仅是三者中唯一盈利的企业,还坐拥高达1128亿元的现金储备。然而,面对新能源汽车行业全面向纯电转型和智能化浪潮的冲击,这笔雄厚的资金能否成为理想汽车的救命稻草,仍是未知数。
步入2025年,理想汽车计划推出两款纯电SUV——i8和i6,并加大在AI智能驾驶技术上的研发投入。这一系列举措看似是理想汽车试图扭转局势的关键之举,但在特斯拉、比亚迪等行业巨头的夹击下,以及众多新兴车企的崛起,理想汽车的前路依旧充满挑战。
理想汽车2024年的财报数据,如同一记重锤,将其昔日的光环击得粉碎。尽管80.32亿元的归母净利润看似不俗,但与2023年的辉煌成绩相比,利润缩水了37.77亿元,同比下滑31.9%。尤其是第四季度,净利润仅为35.3亿元,同比下滑38.6%,创下近两年最差纪录。与之相反的是,全年交付量达到50.05万辆,同比增长33.1%,这种销量增长与利润下滑的反差,令人唏嘘。
深入剖析,理想汽车利润下滑的背后,是其商业模式中早已潜藏的隐患逐渐显现。毛利率的严重下滑成为企业发展的绊脚石,从2023年的22.2%降至2024年的20.5%,车辆毛利率更是从21.5%滑落至19.1%,创下自2021年以来的新低。单车收入的急剧下降是关键因素之一,单车毛利润从32万元缩水至28万元,降幅达12.5%。新推出的L6车型,虽然以高性价比推动了销量增长,但也导致单车利润减少近2万元。
在价格战成为常态的2024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特斯拉Model Y降价至24.99万元,比亚迪秦PLUS DM-i更是以7.98万元的起售价杀入市场。面对如此竞争压力,理想汽车也不得不跟风降价,L系列车型最高优惠可达3.8万元,MEGA纯电旗舰更是降价3万元。然而,降价容易,保住利润难,第四季度单车均价仅为27万元,同比下降15.5%,这一数据不仅反映了市场竞争的残酷,也暴露了理想汽车在成本控制上的力不从心。
在纯电转型方面,理想汽车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挫折。寄予厚望的MEGA纯电旗舰车型,上市首月退订率超过30%,全年销量低迷,甚至被外界贴上了“殡葬车”的负面标签,严重损害了品牌溢价能力。原计划推出的i8、i6纯电SUV也被迫推迟,错过了与竞争对手正面交锋的黄金时机,对财务状况造成了不利影响。可以说,在纯电转型的道路上,理想汽车走得极为艰难。
技术投入方面,理想汽车在2024年投入了111亿元的研发费用,同比增长4.6%,占营收比重达7.7%。然而,这笔钱似乎并未带来预期的效果。智能驾驶系统用户实际使用率不足20%,远远低于小鹏和蔚来。与英伟达合作的Thor-U芯片,实测算力大幅缩水,让理想汽车的技术实力受到质疑。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计划全年建成3000座超充站,实际仅完成1900座,完成率仅为63%。
增程技术这一理想汽车的基本盘,也在2024年受到了严重冲击。问界M7/M9凭借“增程+鸿蒙生态”的组合拳,月销量稳定在2.5万辆以上,直接抢占了理想汽车的目标客户群体。为了应对竞争,理想汽车不得不降价,虽然维持了销量,但也导致销售费用大幅增加,2024年销售费用暴增25.2%至122亿元,占营收比重从8.2%上升到8.4%。
理想汽车在战略上的失误,导致其陷入增程市场被围剿、纯电转型受挫、技术投入产出失衡的三重困境。如果在2025年不能迅速调整战略方向,理想汽车恐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股价方面,理想汽车在2024年也遭遇了滑铁卢,港股全年暴跌36.13%,市值缩水超过1200亿港元;美股回撤幅度一度达到62.5%,投资者信心崩塌。高管团队的减持行为更是雪上加霜,让资本纷纷逃离,股价出现断崖式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