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的传统认知中,体重增加往往与良好的饮食条件紧密相关,而“发福”一词便是对此现象的生动描述。然而,在近日天宫空间站传回的视频画面中,三名中国航天员的面容却呈现出一种别样的“富态”,尤其是女航天员王浩泽,其变化尤为显著。相比之下,刚刚结束太空之旅的美国航天员则显得消瘦许多,仿佛“锥子脸”一般。
这样的对比不禁让人产生疑问:难道中国航天员的伙食条件真的如此优越,以至于让他们在太空中也能“发福”?而美国航天员的消瘦又该如何解释?
事实上,神舟十九号的三名航天员已经在太空中执行任务超过150天,期间不仅进行了多项科学实验,还完成了包括出舱行走在内的高强度活动。从他们拜年视频和影像资料中的状态来看,无论是身体状况还是精神状态,都显得相当健康。
然而,即便如此,原本身材匀称的三名航天员在视频中还是显得有些“圆润”,尤其是面部,与几个月前相比明显“臃肿”了不少。这种变化在王浩泽身上更是格外明显,用一句玩笑话来说,就是“白胖白胖”的。
反观美国航天员,不久前执行“超长任务”的两名航天员的状态却截然不同。尤其是那位女性航天员,原本就消瘦的脸庞更是瘦成了锥子脸。尽管他们在太空中停留的时间长达九个月,远超过中国航天员,但在身体表现上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状态。
那么,这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难道真的是因为食物储备的差异?其实,航天员进入太空后“发胖”的现象并不罕见。此前神舟十三号的乘组成员在太空直播时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况。而这种“发福”现象在女性航天员身上尤为明显,王亚平在进行天宫课堂直播时也曾因略显“臃肿”的面容而备受关注。
其实,无论是王亚平还是王浩泽的“微胖”,亦或是美国航天员的消瘦,都是航天员进入太空后的正常生理反应。由于太空中没有重力,航天员的身体状态会与地面截然不同,从而展现出一些异常状态。进入太空后,身体内的体液会受到失重的影响,原本各个器官的分配比例会发生改变,导致心悸、头晕等身体异常情况的出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身体会逐渐适应并开始进入“发福”的过程。
具体来说,由于没有了重力的作用,航天员头部的体液会比在地球上更多,导致头部皮肤和肌肉中出现轻微水肿的情况,即人们看到的“发福”状态。这种水肿状态虽然会随着身体的适应而逐渐减轻,但脸上的浮肿却很难完全消退。因此,中国航天员的“发福”并非真的因为吃得多,而是一种生理上的无奈。
至于美国航天员为何消瘦,则可能与他们的年龄和饮食条件有关。与中国航天员相比,美国航天员的年龄普遍较大,恢复机能自然不如年轻人。同时,由于国际空间站需要满足不同国家、不同人种、不同饮食习惯的航天员的需求,因此在食品的选择性上会受到一定限制。相比之下,中国航天员则能够得到更为充沛和多样化的营养支持。